考卷评析_新民网受权推出2009上海高考查分平台_专题_上海_新民网_为民分忧 与民同乐

首页

数字报纸

评论

视频

新民e会

房产

资讯

购物

汽车

晚报科教

上海慈善基金会官方论坛

手机新民网

法院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 > 专题 > 新民网受权推出2009上海高考查分平台 > 考卷评析

 新闻列表页
1
  • 2009上海高考作文佳作赏析

    来源:文汇报2009-06-26 15:14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早已结束,所有考生的高考成绩今晚也将揭晓,但是,那篇关于“郑板桥书法”的材料作文,却依然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短短一小段文言色彩较浓的材料,会被考生演绎出怎样的主题?“套题”“猜题”的应试训练,能否让那些有思想、有激情、有写作功力的学生脱颖而出?而众多考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眼中又会是怎样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文汇报今天选登部分考生佳作原文,与读者共同赏析。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点评]作为考场作文,本文最为人激赏之处在于思想上的理性思辨、文化思考以及行文上收放自如的对话形式的成功运用。题目“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显然是准确把握材料,进而凝练升华思维的成果。作者就字说人,就事论理,层层推进。起笔从“板桥体”说起,中间以修身、做人承接与延伸,结尾再以文化特色加以归纳和概括,这就将“和而不同”的真谛阐述透彻了:承认差异,包容个性,走向大同。文章运用对话体,或总或分地将具象的材料与抽象的事理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较好地达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论述要求。   当然,文章如果能将视野再扩大一点,就显得更加厚实了。   上海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谭荣生 [[page]]   独一无二   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不仅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   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学习多年,我仍还未成气候。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又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   在我们的作文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两本“著作”。然而,却有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他们把名家的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所以说,真正有价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呗!   且说最近红爆一时的小沈阳,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赋所吸引。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因此,无论怎样,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   “板桥体”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   放眼未来,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    [点评]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紧扣提倡创新、发展个性这一主题,足见其有阅读提炼能力。开篇对楷书和隶书特点的评价,自然引出作文材料,足见其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正文由“板桥体”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开去,写到了幼时学习书法“描摹”的感受、写作界的“抄袭”、小沈阳的搞笑新潮,这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议论,足见其有认识事理的思想素质。   虽然语言表达尚待锤炼,但作为考场作文功底可嘉。   上海市位育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庆波 [[page]]   和谐的统一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于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又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早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点评]此文有清晰的文脉、充实的内容以及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述。文章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视野也有愈加开阔之势。所选用的素材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因巧妙的点化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不过,考生虽然写到“非独文学如是”,但在具体谈论“人格的和谐统一”这个问题时,却依然停留在文学作品的展示与分析上,而对作家的人格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文章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上海师大附中语文教师张艳 [[page]]   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   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闻名,被称为“板桥体”,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它自身的特色,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设想郑板桥当初如果只是用隶书或行楷,即使模仿名人的笔迹再出色,也不会在书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例如现在经营餐饮业,竞争很激烈,随时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性,据网上统计,业绩好、受顾客欢迎的,大多数是主题餐厅。有在一片黑暗中进食的餐厅,有专门以白领女性为顾客的餐厅,考虑到白领女性的烦恼,特地提供免费营养减肥套餐,并提供一次性拖鞋,除去她们穿高跟鞋的不适。这些餐厅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保持较好的业绩,因为他们的主管经营有道,知道如何突出店中的特色,迎合顾客的需要。   又如英国十六、七世纪的著名画家乔治·摩兰,他的油画作品起初被当做贡品运往中国的时候,人们以为远看还行,可近看一无是处,只看得见一片片的颜料。正是因为这种特色,他的油画作品还是渐渐别国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为荣。   其实,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于现在上海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因此今年财经大学、海事大学、海洋大学都非常热门,许多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喜欢,也硬逼着他们填上这所学校。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自身的特色和别人的特色一样时,那也就不可称其为“特色”。反之,只要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填报学校,即使这门专业是冷门,只要自己有兴趣,就可以学得很好,说不定毕业后会成为各公司争夺的人才呢!   做人也是如此,有谚语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值得去做的事,那就放手一搏,努力去做吧,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   但特色并不等于个性,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考虑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我相信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会充满乐趣。    [点评]由“板桥体”而悟出特色与成功的关系,算是抓住了材料的要领。由餐饮到艺术,从学业方向到人生道路,在朴素的口吻与语言中,话题得到自然贴切的引申。这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其实,也许我们并不是惯常意义上的金子,却也可因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而具有了超乎寻常的价值。在今天这样一个倡导多元、高扬个性的时代,本文阐述的道理显得亲切而可信。   除了倒数第二段略显多余,本文在整体上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在众多华丽的高考作文之中,此文倒也不减光彩。   上海师大附中语文教师张艳 [[page]]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一位名人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点评]“传承与创新”话题的归纳,把握住了材料的精髓。论述中的逻辑性和思辨色彩也让人称道。文章首先诠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内涵,这既让论题明确而集中,巧妙地揭示板桥体的“独特”和“不可重复”,又让阅卷者能很快抓住作者的思路和见解,在自己与读者(阅卷者)之间找到对话的基点。接着,文章采用追根溯源的写法,一针见血地指出“板桥体”的精神实质是“挣脱束缚”,让“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这就使立意显得厚重。同时,作者将思维转向现实社会,显示出可贵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意识。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对“传承与创新”的辩证论述。考场上有这种思辨色彩的论述,难能可贵。   如果文章继续深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则会更有深度。   上海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谭荣生 [[page]]   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   诗人在字里行间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画家将自己的心绪一览无余地泼洒在纸上;书法家在蕴气与纵神的笔锋中挥洒新鲜的墨痕,于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史繁荣空前,每一次的发展与改变都为其写上独特的一笔。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形成了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桥体。我想如果他只是一味仿造仿古,那中国书法史上如何留下这一个竹痩我瘦的郑燮啊!而同样如果没有非常的眼光来捕捉欣赏,如何留得下这非常的艺术瑰宝啊!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艺术已少能以非常的形态现于世人,而是由于缺乏非常的眼光而溃于芸芸众生之中。   当张晓刚的当代派画作以四千万的高价易主时,鲜花掌声,闪光灯不绝于世;但当经济寒流侵袭世界之时,当代艺术家们纷纷落马,于是评论家们的奚落声,嘲笑声又铺天盖地而来。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评判欣赏艺术的尺度究竟是什么?对待这样的新兴当代艺术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看到,在这样一种非常艺术形式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时,人们称之为创新,而当其行情一落千丈时,人们称之为幼稚。我想判断艺术价值的标杆不应是行情,特别是这样一种非常态的艺术。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在临摹名家之作后,大胆地将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解与对艺术的感悟融入其中,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勇气可见一斑。无论这样的艺术是幼稚还是创新,抑或是媚俗或深刻,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至少他们经历过,痛苦过,快乐过,伤感过,这不是用一句值钱或不值钱所能涵盖的。   这种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所谓独到眼光是不以守旧的眼光观艺术的行情。但有一些人却是以传统的艺术思维去思考当代艺术,没有看到当代的艺术中所有的发展与创新,或一味逐求商业利益,而使一些优秀的新形式艺术埋没世间。   如今,人们应该做的是不再以功利的方式看待非常艺术,而非常艺术则应以更成熟更严谨的状态面世,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不再让其它非艺术的因素左右我们的思想。艺术是独一的,同时又是有共性的。   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索,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当代书法家在熟练永字八法后,迫切需要的便是对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不媚俗的勇气。    [点评]该考生作文有三巧:一是拟题之巧,紧扣材料主旨——有独特之感;二是开篇之巧,通过对三种艺术的独特风格的描述,得出对独特艺术的价值判断——有乐读之感;三是辨析之巧,对“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的关系分析后,得出“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索,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当代书法家在熟练永字八法后,迫切需要的便是对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不媚俗的勇气”的结论——有顿悟之意。   如果该考生能跳出就书法艺术论书法艺术的思考范畴,则会更增添析理的深度。   上海市位育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庆波 [全文]
  •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命题思路 变中求稳 注重基础

    来源:杭州网2009-06-18 16:10
      今年是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一年,总的命题思路是顺应课改、渐变过渡,表现为:对接新课改,努力体现新课改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即注重基础,着重考核学科能力和素养。今年试卷的难度要求与往年一致,保持命题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考虑到考生的广泛性,试题呈现“起点低、入口宽、有梯度”的特点。    “变”中求“稳”,有效衔接   所谓“变”,一是试卷结构上的变化。全卷不再按传统模式组成Ⅰ、Ⅱ卷,新分为语言文字应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作文四个板块,合理清晰。二是能力考核要求上的变化。在语文试题设计中增加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核。三是试卷中部分板块的考点、考查方式、赋分的调整、变化,像首次将主观题引入实用类文本阅读考试中,表达了浙江卷逐步向开放性迈进的态度。还有,试卷强化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诗文背诵默写能力的考查,增加了分值。四是综合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之长,以新材料作文作为题型,立意既与材料相关,又可抒写独特的感受,体现了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对接新课改,突出能力立意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择了外国小说,呼应了新课改在内容上的变化,旨在引导考生重视选修课程,开拓阅读视野,关注与理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异质文化。   《论语》考查的选料采用同一话题、两则并用的形式,两则语料论述的一则是举一反三原则,另一则是自主学习原则(也可以理解为身教原则),都与中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与新课程内容吻合。而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提炼观点并进行评析的设题,重在考查中学生理解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自选模块的设置是新课改高考方案中一项重大改革。考题所选材料为国内知名散文家鲍尔吉・原野的《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试题分别从散文内容、语言赏析和诗歌意蕴探求等角度设计,考查学生对现代诗歌散文的鉴赏与探究能力。   语文卷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在细枝末节或个别名词术语上纠缠,突出检测学生对文章关键的把握与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贴近时代,追求人文性   应该说,本卷选材内容广泛,贴近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其内容涉及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南京大屠杀、三农问题、机关作风建设、大学生创业、乒乓球世界锦标赛、高考招生制度等社会热点问题。题材表现多样化,体现时代气息。   今年论述类文本阅读所选文章围绕“大学通识教育”组织材料。论证过程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大学教育的深刻认知,但专业术语不多,适合中学生阅读。   作文题以《绿叶对根的情意》中的一段歌词为材料,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歌词中“叶”与“根”及“我”与“你”的关系,然后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命题指向体现了人文性、现实性、创新性的特点,保持与往年命题一定的连贯性。    创新发展正确导向   整卷语言材料选自英语国家经典著作、主流媒体和中学生经常阅读的书刊等,题材广泛,涵盖人文、社会、教育、文化、科技、环保等方面;文体多样,涉及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夹叙夹议等多类型的文章,语言规范、地道。   整卷考点统筹兼顾,分布广泛,突出重点,注意试题难、中、易梯度合理分布。如任务型阅读的内容是围绕当前社会经济热点做一次对成功企业家的访谈,话题涉及企业家理想、成功经验、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注重实践。考查目标由侧重寻读简单信息提高到理解、归纳和概括,由简单能力要求上升到综合能力要求,适当提高了难度。    联系实际寓意丰富   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是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试题在选材上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完形填空的文章反映了一群年轻人“亲历贫困,变心动为行动”的经历。再如,阅读理解的A篇所表达的人间大爱,B篇所散发的生活气息,C篇的实验探究,D篇的人文关怀,E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文章要求考生用心阅读,读出味道,体会原味,激发探究兴趣和学习热忱。    突出语用注重能力   在词汇层面,高考英语的词汇要求由2008年的2000个左右提高到今年的2500个左右;对合成、转换、派生等常用构词法的应用更加重视;考查了学生在语境中综合运用词汇的能力,语篇中的生词按考试说明要求严格控制在3%以内。在语篇层面,要求理解通篇文章的综合性考题有所增加。此外,试卷还设置了针对文章基本结构的理解题,考查学生对句际、段落关系的理解,正确把握全篇文脉、结构特点和逻辑关系,如阅读理解D篇的第1小题和自选模块英语部分的05、06题中的部分小题。这些题目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现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精神。    英语    考查全面突出双基,主干知识风景依旧   本次考试涉及内容有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导数及其应用、算法初步、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引入等知识,试题覆盖了高中数学的主体内容,其中新课程新增内容约占13%,教师普遍关注的应用题在填空题中有所体现,多年来支撑高中数学学科知识的常考常新的主干知识,如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导数及其应用,仍然是考查的重点。试题坚持全面考查与突出双基相结合,试题既似曾相识,又推陈出新,努力渗透命题转换、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新增内容初见端倪,淡化内容有效控制   高中新课程考试新增了幂函数、零点及零点存在定理、函数模型应用、三视图、算法初步、两圆位置关系、茎叶图、几何概型、条件概率、合情推理等知识点,同时删除、削弱、降低了部分教学内容,命题时予以了关注。文(7)理(6)的程序框图题、文(12)理(12)的三视图题、文(15)理(14)的应用题、文(16)理(15)的合情推理题以及文科(8)、(14)题是对新增内容的体现,其考查要求,已初见端倪;三垂线定理、圆锥曲线第二定义、两条直线夹角公角、反函数、复杂的复合函数、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等削弱或非考内容,进行了有效控制,或降低要求,或淡出试卷。    探究应用背景公平,整卷试题淡中见隽   文(15)理(14)的应用题以分段函数、峰谷电价为背景,立意新颖,取材公平,难度适当,引用的电价表是当前我省正在使用的电价收费标准,生活气息浓厚。文(9)理(7)探究三角形边与半径为1的圆的公共点个数所用知识不多,但方法十分灵活。理(22)题探究题立意高、构思巧、回味浓。    文理并蒂正视差异,自选试题重视区分   新课程实施后,文理差异十分明显,命题时正视文理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学习效用的差异。全卷文理相同题8题,姐妹题4题,完全不同题10题。理科注重考查推理论证与理性思维,文科侧重于简单的推理方法和数值运算,在抽象思维、代数运算、空间想像、问题解决等方面,与理科相比都作适当降低。   自选模块考试是新课改高考的亮点,命题时综合多种因素,既考虑了区分度,又考虑了学科特点、文理同题,数学史与不等式选讲模块试题落在柯西不等式与均值不等式上,矩阵与变换和极坐标参数方程试题落在极坐标系下圆与直线问题,两道试题难度持平。 [[page]]    数学    文综    思想政治部分    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强化思想性和教育性   试题素材多源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如选择题第25题采用了3G时代,选择题第26题选用了金融危机为素材,综合题则全部采用了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   试题素材选用了日常生活的有关问题,如选择题第27题,源于股票市场;《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模块试题选用了日常生活中民间借贷的事例;   试题素材选用了蕴含着科学性、思想性和价值观的内容,如选择题第30题漫画强调了树立信心和意志的重要性;选择题第32题则蕴藏着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综合题第41题以当代大学生“村官”为背景,叙述了优秀大学生“村官”小杨的事例,体现着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适当突出了浙江地方事例。我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得到巨大发展。如选择题第26题选用了浙江民营企业的事例,选择题第32题选用了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与网民对话的事例等;   试卷注重突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如选择题第28、29题选用了春秋时期的一则史料,选择题第31题选用了北宋时期的一则史料;选择题第30题漫画所蕴含的哲学寓意;选择题第31题的流行歌曲《中国话》等。    注重考核学生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组以此为目的来设计试题。    历史部分    坚持基础与基本能力并重的原则   本卷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涉及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体现了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容涉及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艺术、科技进步、外交、国际共运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既是学习中的主干知识,也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关键。   考核学生的基本能力,是试卷的重点内容。试题着力体现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重点是对材料的解读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核。试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提供11则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在命题中,特别注意通过必要的注解和说明,扫除学生在试题文字材料阅读方面的障碍。    关注高中新课程改革,体现课改精神   在考核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方法和情感的考查,包括解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对历史问题认识和理解的方法以及史学基本方法和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等。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尼布楚条约》中“中国”的理解、“新民”与“新青年”等基本知识的考查,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青年的责任意识等,体现学以致用的史学观念。   纪念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考核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现象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次考试中虽然没有刻意地考查有关内容,但仍然通过“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一战的影响”、“新青年体现的时代精神”等试题考查了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一战结束90周年等重大历史事件,命题的角度和切入点新颖,体现历史的时代意识。    地理部分:突出重点,注重能力   试卷中没有简单的地理识记的内容,而是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中,突出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要求考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而且需要辨析和选择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中隐含的信息。如森林与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这个知识点,试题通过文图转换,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体现新课改理念,促进教学改革   试题中考查了气候变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荒漠化问题、湖泊变化的生态效应、城市区位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节能减排等。   试卷中有多处地方要求考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原因或作出评价、提出建议。这对改变中学地理教学中重“地”轻“理”的倾向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注重引导学生重视地理技能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第37题中要求考生根据表格提供的统计数据,计算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区位商,考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计算与冷静思考,进而对产业转移有个科学的认识。试题的资料、图表与计算公式,以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之中,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理综物理    着眼基础、减轻负担   物理命题注重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核。试卷考查的力学、电学主干知识约占理综(物理)卷分值的90%。例如23、25题侧重考查力和运动的核心内容;24题侧重考查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核心内容。命题着眼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例如14题、16题侧重考查受力分析、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联系实际、注重建模   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在合理的近似下建立物理模型,考核运用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例如,19题要求学生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条件下选用不同的模型;自选模块物理(ⅠB)14题要求学生对实际问题做合理的近似。命题的这一导向,有利于在教学中加强物理与生活、科技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过程、重视实践   命题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例如,22题对游标卡尺考核从关注读数转向正确使用;对灯泡功率的判断可能会使没有真正做过该实验的学生失分。    承前启后、稳中有新   作为浙江省理综自主命题和新课改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一年,命题总体上希望承前启后、稳中有新。试卷除新增自选模块物理(ⅠB)外,理综(物理)卷的结构与格式保持与往年大致相同,涉及的考试内容比往年略有减少。试题表现力争在实验题的设计、试题的开放性、联系实际、减少计算量等方面有所创新,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page]]    化学部分    稳定中求创新   注重对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考查。    突出化学学科思维方法   理综卷27题给出了一定条件下的模拟实验数据,对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知识点进行考查,并在第(5)小题中给出了部分实验初始条件数据,要求考生完成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体现了实验条件控制中单因素变化的研究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与化学平衡原理预测实验结果数据变化趋势,并用图形进行表达。28题中给出了制备产物和相关杂质的物理常数数据及化学信息,要求学生从上述信息中写出一些实验装置的作用,判断高纯硅制备过程中的残留杂质元素。29题运用物质相互转化的原理,从简单化合物合成药物苄佐卡因,并完成了向聚对氨基苯甲酸的转化。    联系实际,关注现代科技热点   试题适度反映了化学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第7、12题涉及化学与能源;27题涉及催化技术与大气保护;28题与信息产业重要基础材料-单晶硅的制备过程有关;29题涉及药物的合成、高强度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等问题。“化学与生活”模块试题以具有实际应用的物质分子结构为出发点,考查学生对结构与性能关系的了解程度,从而认识这些物质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化学与技术”模块试题紧扣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水处理技术等主题。重点考查了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经济性、有毒有害废水的处理、去离子水生产工艺等内容;同时考查了学生正确运用化学用语和有关化学知识解释及解决生活与生产实际中化学问题的能力。    生物部分    平稳过渡、稳中求新   命题时关注生物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重落实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实验设计题着意检测考生是否具备简单的生物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命题时还注意体现新课标和新教材中新增的科学方法和知识点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力立意、注重基础   命题时注意体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考查其能否用文字、曲线图等不同方式准确表达和分析实验结果和现象;考查学生是否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试题命制时注意知识的覆盖面,突出对高中生物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细胞、动植物生理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与变异、生态等。    科学规范、体现人文   追求科学规范,做到题目不偏不怪,背景素材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语言叙述指向明确,题干表达清晰简约。命题时注意控制难度,力求适中,兼顾我省考生的整体情况。对于开放性试题,注意题干对答题作适当限制,避免考生思维的过于发散,避免文字量过多,利于阅卷的客观公正。    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试题命制时注意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如IB模块试题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命题时还注意体现浙江省地方特色,以我省农业设施、无土栽培、高山蔬菜的栽培为背景命制相关试题。 [全文]
  • 湖北数学评析:选择和填空围绕"双基"设计

    来源:人民网2009-06-18 16:05
       一、总体评析   2009年湖北数学文理两套试卷,按照“保持整体稳定,推动改革创新,立足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命题指导思想,继续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高考改革原则,努力体现“整体保持稳定,坚持锐意求新”的命题思路,依据颁发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湖北统一考试大纲》,遵守《湖北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湖北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考虑湖北中学数学的教学实际,精心编制而成。   从试卷结构的调整、考点的设置到试题的编制,较好地体现了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处、思想方法的交织线上和能力层次的交叉区内命题的原则,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考生继续学习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和潜能,为高校录取新生提供了有效的数学成绩。文、理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适度创新,更加体现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符合我省中学数学的实际。试题融入了新课程、新大纲的理念,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的主体,选材寓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立意创新又朴实无华,为下半年进行的湖北省高中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改革,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的主要特点   1.立足基础,由易到难,合理设计,突出主干   2009年湖北数学试卷在遵循“两纲”的基础上,按“补充说明”的要求,设计为主观试题、客观试题各占75分。其中选择题10道、填空题5道,共计75分,解答题6道共75分。   整卷平稳简洁,新巧适度,知能并重,于常中见新,平中见奇的模式和选择题简洁平稳,填空难度适中,解答题层次分明,新旧知识相互融合的风格。坚持从基础知识,基本方法,重点内容出发编制试题,有利于稳定考生的情绪,有助于优秀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和实力。6道解答题中,除第16题外,均以多问的形式出现,其中第一问相对较易,大多数考生都能够顺利完成;第二问难度稍大,灵活性较强,对知识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给个性品质优秀、数学学科能力优异的考生留有较大的展示空间。   2.突出重点,强化主干,考查能力   2009年湖北数学试卷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围绕“双基”设计,侧重考查基本技能,主干知识(函数、三角、数列、不等式、空间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关系、导数及其应用等)支撑形成试卷主体框架,重点和关键内容重点考查,知识点和能力综合形式自然,使考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有利于优秀考生顺利发挥水平,能有效区分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群体。   3.注重思想方法,突出思维考查   数学思想和数学基本方法蕴含了数学基础知识,表现为数学观念,它与数学知识的形成同步发展,同时又贯穿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过程。2009年湖北数学试卷以数学知识为素材,注重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整卷注意研究题目信息的配置,考虑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创设多条解题途径,有效区分不同的思维水平。   4.体现常规,适度创新,凸现学科能力   2009年湖北数学试卷充分关注对考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考查。不仅考查对一些定理、公式、法则的理解,而且更多考查了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法则分析、解决相关的综合性数学问题。   5.注重通法,淡化技巧,助于区分和选拨   2009年湖北数学卷突出考查常规方法和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较好地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依托,以能力为考查目的的命题指向。全卷没有直接考查纯记忆的陈述性知识,注重考查在陈述性知识基础上的程序性知识,由于立足基本方法和通性通法,整卷试题的坡度较好地实现了由易到难,并且实现了解答题低起点、宽入口、逐步深入的格局。整卷新题不难,难题不怪,题型常规但不失难度,有助于检测考生数学学科知识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更有利于优生充分发挥水平,展示实力,有利于区分和选拔。   教育部高考 [全文]
  • 高考语文、数学难易适中 专家评析试卷谈估分

    来源:大河报2009-06-18 16:03
      昨天高考第一天的考试内容为:语文、数学。今年的语文、数学题目难易程度如何?考生在哪些题目中容易丢分或拿不准,在6月9日开始的估分中又该结合试卷注意哪些问题?本报特别邀请到郑州外国语学校、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两科名师,为今年的高考考生评析两科试卷及估分指导。   语文:试卷之中现“生活”   陈敦贤老师(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长,中学高级教师,郑州市第一、二届名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任建伟老师(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组中学一级老师,省实验中学骨干教师)   今年的语文试题中,试题材料紧扣现实生活,如第一大题的材料中涉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学雷锋活动”、“发展论坛”,第六大题中涉及今年四五月份的“沈阳全民读书月”,以及作文寓意中对现实生活的隐性关注等,这些材料紧扣社会热点,传递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激活了考生的思维,激发了考生的热情。可以看出这是一份关注生活的好试卷。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整体感觉是非常平稳中和,难度适中,题型、题量都与去年一致,试卷结构、题型分布等方面都遵循《考试说明》,显示了较强的平稳性。   阅读题中能在考生平时训练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在答题技巧上完全可以凭借题目所设置的关键审题点,准确判断选择答案。文言文阅读是节选自《北史·魏得深传》中有关魏得深的史传文,诗歌鉴赏题是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题目设置规范自然。名句背默有一定难度,虽然是二选一,但两组题都有难有易,不少考生难以取舍。   第五大题考查文学作品的阅读,选文是当代诗人、作家雷抒雁的《彩色的荒漠》,4道考题体现了清晰的命题层次和角度,题目的设立都非常规范。这些题目都需要考生准确把握题干信息,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排除干扰项,通过贴切的表达,显示得分点。   第六大题语言的表达与运用题部分中,19题寓意不太易于把握:以“沈阳”和“书”的首写字母来体现活动的地域识别及活动识别;翻开的书和两书交汇处的眼睛,寓意为“开卷有益”;色彩律动的块面,寓意着知识之窗。   总体来说,整个试题平稳规范,基本上都是平时练过的题型,只要平时努力都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估分:考生估分时对第Ⅰ卷客观题,按标准答案即可准确计分。   第Ⅱ卷主观题部分,要结合自己的记录要点,拿来试题答案后也可以凭印象再做一遍,在估分时要科学回忆,认真细致,按点给分,宽严适度,一定要注意每题的分值分配到几个要点,每要点的得分点是什么,方能估出较为准确的分数。   数学:较去年容易   贾振兴老师(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数学备课组长,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   文科考生选择题较去年难总体来说,数学试题比去年稍显容易,其中个别题的概率和数列比去年容易,但导数和解析几何则比去年难一些。选择题与去年相比,今年文科和理科试卷所采用的8个题目完全相同,题目数量上比去年的4个要多,对于文科考生来说,选择题方面会显得比去年要难。   理科试卷中,选择题的第二题出现了一个共轭复数的题,这道题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如果考生毕业学校平时有讲到,对于考生来说这道题并不难,如果没有讲到,考生则基本不会做。但这道题分值为5分,非常重要。总体上来说,今年的高考数学重点考查高中数学的主体内容,没有偏题、怪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对考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的考查。试卷知识的覆盖面广,命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标。   考生如果保证会的题全部做对,整体上就会比去年的平均分值要高一些。   李红霞(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   刘凯(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河南省讲课大赛一等奖)   看清几个失分点选择题、填空题基础题较多,理科的17题降低难度后为文科的18题,仍是解三角形的问题,但因为形式较新,部分同学缺乏做题的灵活性,也会成为失分点。理科的19题降低难度后为文科的20题,是以概率为主导的题。文科的22题是理科的21题,是今年的亮点,不再是单一的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而是两种二次曲线位置关系的结合,第二问仍然运算量较大,也会成为失分点。   理科22题将导数与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线性规划有机地结合,增加了试题的深度和难度。全题要答对需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顽强的意志,体现了压轴题的特点。   ●估分:先做一遍题,再对标准答案一般情况下,考生见到标准答案后会急于对照。但估分的最好方法是先不看标准答案,将试卷按回忆再做一次。如果条件许可,多征求有高考阅卷经验老师的意见。因为高考阅卷老师对评分标准的把握最准确,宽严尺度最了解。所以他们的意见之指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数学试卷的估分是相对较为容易的。选择题和填空题部分都有明确而唯一的答案,认真对照即可。高考评卷采取的是“采点给分”方法,因此要仔细检查自己答题中的采分点是否全面。同时还应该考虑个人水平差异有所不同。平时成绩优异的同学,可以根据标准答案看看答题时是否抓住了得分点;数学成绩不太稳定的同学,可能会出现解答不规范的情况,那么应当从标准答案中努力寻找自己抓住的那些采分点,从而累计得出自己的分数。如果自己的解答方法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则应该对照大的得分点是否一致来估分。   估分时,最好估计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最高分即把能得的分都算作得到了,最低分是把凡是拿不准的分都扣掉。填报志愿时可以用平均分作标准。 [全文]
  • 权威解读二00九高考试卷

    来源:温州日报2009-06-18 16:01
      2009年,是我省新课改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一年。昨天上午,首次新高考终于结束最后一场考试,在万众瞩目中降下帷幕,省教育考试院立即召集高考命题组的专家,对出题思路予以公布;与此同时,省教育考试院还组织省内多位名师,对高考各学科的试卷进行评析。   本版现刊登语数英三科的命题思路和各科试卷的评析(略有删节),以飨读者。   名师评析试卷   语文——突出人文性增加开放性   杭州高中特级教师缪水娟   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胡勤   今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卷继承了自主命题以来的一贯风格,这也是“绿叶对根的情怀”,同时也给新课程语文教育以正确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坚持考查基础,注重以能力立意   自主命题多年来,我省一直坚持“注重基础考查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原则,今年依然保留了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把字形、用词、病句,以及语言表达连贯、鲜明、得体等,放在特定的真实语境中考查。   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主观题有所增加,命题由限制趋向开放,比如15题,“有人建议把小说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这类题目的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以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个性体验作出有创意的回答。   拓宽文化视野,深厚人文内涵   浙江语文卷一向追求人文性、文化味。今年的试卷中论述类材料论述的是“一个卓然自立、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文学类阅读材料选了外国小说,其内涵主旨和作文的材料相似,都包含了很深的故土情结。   引导考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本次作文改变了以往常见的话题或命题作文方式,采用了命意的方式。歌词的题目“绿叶对根的情意”,可以比喻游子对故乡,国人对祖国,也可以比喻孩子对父母,学生对老师,还可以把根比作生活的环境、生存的文化土壤,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写其他事物或者个人爱好,或者写让自己成长的精神滋养等。   数学——突出文理差异全面考查双基   杭州学军中学特级教师冯定应   温州教研院教研员叶事一   体现新课程理念,发挥导向作用   体现数学应用的时代性。今年理科第(14)题,文科第(15)题是浙江省多年未现的应用题,它以客观、自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背景,考查了数学知识的应用。   新课程新增内容的考查得当。新课程新增内容的考查充分,难度不大。主要是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运算的考查,而被新课程删减的内容,试题中一律没有出现。   降低难度,有利于减负。选择题、填空题小、巧、活,难度明显低于去年。试题几乎全部由易到难排列,最后两题虽有难度,但坡度合理。   文、理科试题的差异符合新课程要求。在去年的基础上,两者差异进一步拉大,全卷22个题中完全一样的只有9题,解答题几乎没有相同的题目。文科重视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和形象性,理科突出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灵活性。   突出通性通法,全面考查双基   在基本覆盖所有章节内容的前提下,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做到了“重点内容重点考”,层次要求恰当,试题均可用常规常法和通性通法来解决,淡化特殊技巧。   背景公平,情景熟悉,风格稳健   试题科学规范,并继续保持浙江省往年简洁、清爽、明快的特色,客观题知识点清楚明确,不堆砌组合。重视课本。试卷的入口题和每种题型的入口题都较好地把握了难度,有利于考生稳定心态。   突出理性思维,区分数学素养   试题在很大篇幅上考查了图形基本量的计算,对“三个二次”也考查得非常周到。理科概率题改变前五年全是摸球的问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概率的本质理解。导数难度下降,体现中学数学的基础性。文科第(21),理科第(22)题尽管是导数的背景,但是实际是考查数学中最本质的转化思想和函数问题,有效区分了考生的数学素养。   英语——立足基础关注能力   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葛炳芳   杭州十四中学特级教师邱锋   立足基础文化立意   试卷立足稳定,词汇量要求增加,但不超纲,阅读量稍大于去年。   立足基础:重视对考生逻辑推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检测;强调英语双基的有机结合。   文化立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实际运用,强调语感和语用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注重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检测考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策略。   关注能力强调综合   单项选择题考查重点突出,覆盖面广,将语言知识的考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考查。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   短文改错题一改过去以行为单位的设问方式,只给出一篇104个词的短文,要求考生判断出文中的十处错误,并将其改正。由于这一形式在新课程高考中首次出现,因此难度相对以往会高一些。但试题没有在设问上抬高门槛,考查的內容都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检测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面表达题要求考生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新闻报道,叙述学生志愿者去阳光敬老院的一次活动。试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信息的组织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page]]   文综——历史:活化知识拓宽视野   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部主任   周百鸣   嘉兴市秀州中学高级教师周崴   试题平实,体现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实证科学特点。如14、15题,要求考生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等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别选出正确选项或得出相关结论。   按照考纲和教学指导意见,活化知识,拓宽视野,凸显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特点。   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考查的基础知识内容各模块都有涉及,而且融合考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第14、15、17、18、19、20、22、38、39题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23、38、39题考查了阐释事物与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2、13、17、19、38题分别体现了弘扬民族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的主题等。   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如14、15、18、20、22、39题分别以图表、评论、电影场景、文献材料等入题对学生进行考查。   重视考查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如19、20、22、38、39题等。   地理:稳中求新难度适当   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李小冬   宁波中学特级教师常海东   整体难度略有下降。选择题较往年都要容易些,但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把握答案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否则会或多或少失分。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查内容的比重大致相当。尤其关注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如涉及环境问题的题目有选择题的第2、3、6、7、10题,非选择题的第37题第(2)问,累计分值达28分。   突出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地理热点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如第37题第(3)问,要求考生从地理角度,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承接珠江三角洲玩具制造业和长江三角洲飞机制造业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考查了考生运用判断、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   注重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考查新的概念、原理等当场学习和运用能力,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如第37题第(1)问,要求考生当场学习区位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运用其原理分析城市集聚问题。   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如第9题和第37题第(2)问,通过试题创设的情境,展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区域发展和产业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学会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政治:贴近生活关注人文   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   祝国强   镇海中学高级教师任靖   试题保持了相对稳定性。首先,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其次,试题要求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知识综合与能力综合的统一。   试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首先,贴近生活、关注人文,背景材料大都直接来自社会生活,既直击民生与热点,又链接历史与文化,如第25题3G手机的生产与消费、第27题的浙江民营经济创新与发展、第27题的个人投资与理财,都直接涉及民众生活,是目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其次,试题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浙江地方素材。此外,试题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开放性,如32题以蜘蛛生长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为课题,涉及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分析与讨论等环节,有利于考核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理综——物理:突出实验和建模能力   杭州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沈启正   绍兴市教研院特级教师吕华荣   今年物理试题命题突出了物理的两大灵魂——实验和建模能力,强调对物理过程与方法的考核,侧重于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实验题体现了实验基本技能与实验探究性的统一。考查的实物电路图连接、多用电表和游标卡尺的正确使用,都是中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计算题突出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强化了建模能力的考查,对批判性思维要求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第23题结合电场考查了运动和力以及功和能的关系。要求考生对物块的两个运动过程的受力变化情况有个清晰的图景,然后才可以选择力和运动的关系或动能定理等规律解决。(2)第24题是力学综合题,涉及了功与功率、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知识,考生要运用动能定理、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求解。要求考生同时考虑圆周运动的最高点和平抛运动水平射程这两个边界条件,对考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3)第25题是电学综合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重力场和磁场组成的复合场中的运动情况,要求考生对物理过程进行细致的动态分析,并借助扎实的平面几何知识构建模型来解决问题,有一定难度。   生物:关注生活倡导探究   杭州第二中学特级教师金永生   丽水市教研室高级教师周业宇   试题稳中求新,实现平稳过渡   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来自生物学的主干内容。   试题突出新课程理念,取材讲究、情景新颖,运用丰富的题型,如第5、6、30、31题等以图表题、实验设计题、遗传推理题等,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同时,实验设计题的考查方式和设计思路也有所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考查   试题体现新课程理念,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健康,富有时代气息。不仅考查了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突出考查了考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   倡导探究学习,凸显实验考查   实验仍是考查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今年实验试题立足于教材,突出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是今年生物试题的亮点之一。   化学:稳中求新突出能力   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任雪明   衢州第二中学特级教师包朝龙   化学试题于平稳中呈现新课程特色,于平淡中突出学科能力考查,试题呈现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重视学科主干知识。试题中除保持阿伏加德罗常数、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电化学、化学平衡、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重要知识和技能外,还考查了富有新课程模块特色的溶度积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焓变与自发反应、1H核磁共振谱等内容。试题继续突出了对化学用语的考查。   强化实验能力考查。试题通过实验方案的正误甄别、单因子变量实验设计、定性和定量实验相结合等方式,既考查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新开设《实验化学》模块的学习要求。   考查学生信息素养。与往年的试题相比,今年理综化学部分出现了较多的不同类型信息材料如数据、图表、反应关系等,要求学生运用相关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并得出正确结论。   兼顾所学模块比例。化学试题对新课程化学学科5个学习模块的主要内容均有涉及,且比例适当。同时,试题注重了各模块知识之间的融合,如第26题在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有机反应,第27题在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研究过程中体现了化学实验设计的思想方法,等等。试题还关注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 [全文]
  • 四川高考落幕 名师点评试卷

    来源:天府早报2009-06-18 15:59
      我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落幕,各科试卷也纷纷揭晓。昨(8)日,四川省高考命题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我省今年高考试卷进行了评析,整体来说,今年我省试题内容没有超过“考试大纲”及其“考试说明”的范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同时,我省多名中学、高校学科专家就各科目试卷做了权威评析。    四川卷总体评析   整套试题注重立足于教材,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及知识内在联系的综合考查,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对考生学习潜能的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命题材料新颖,具有时代特色,渗透科学和人文精神。    语文适当选用乡土材料   试题取材富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时代,使语言修养与思想修养有机结合。科技说明文涉及现代医学和人类健康,小说涉及心理健康,古诗涉及爱国主题,文言文涉及兴教办学,语言表达涉及抗震救灾。试题适当选用乡土材料,旨在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作文题目“熟悉”,写作空间广阔,内涵丰富深刻,具有思想张力。    数学多考点想,少考点算   延续了过去三年四川自主命题试卷的特点,稳中有进。重视基础,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多考点想,少考点算”的特点。在题型、题量、难度分布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试题重视考查通性通法,不少题目都有多种解法,试题入口较宽,同时也有一些题目有较高难度,全卷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华阳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李在江认为,整套试题贴近教材,重视双基,注重通性通法,对中学数学教育起到鲜明的导向作用。    英语符合中学生兴趣爱好   重点考查考生对语言基础知识、重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选材新颖,符合中学生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注重思想内涵,引领素质教育,如:“完型填空”的选材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阅读理解”选材可以让学生感悟灾后的亲情友情,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均具有积极意义。    文科综合打破学科界限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紧扣考试大纲,关注时代热点;第二,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坚持能力立意,突出对学科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考查;第三,学科融合自然,人文色彩浓厚,凸现文科综合能力;第四,素材丰富,图表资料科学准确,引用得当;第五,挖掘本土资源,体现四川特色;第六,试题稳中有新,稳中有进,跨学科综合题采用主题式综合,把政史地三科的有关内容以一个主题贯穿起来,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古今中外大跨度的归纳、总结、提炼和论证,是对考查考生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和综合思维能力的有益探索。 [[page]]    政治体现四川特色   政治命题反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联系热点,不刻意回避难点和焦点问题。试题以小见大,不仅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也突出了时事热点,引导考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的国情和社会进步,加深学生对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   试题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择了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事例为情境,材料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动贴切,使试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点评人: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师大教育硕士生导师谢吉新)    历史更加重视考查社会热点   今年历史试题更加重视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考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倡导人文关怀。如“各国相互合作”组题,直接介入对当前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这一热点问题的考查,通过试题引导学生认识,面对重大经济危机时各国的不合作将会导致严重的危害,反证合作的重要意义。   (点评人: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七中历史教研组长、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王开元)    地理加强基本技能考查   进一步加强了对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考查,如自四川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首次要求考生运用图形语言描述地理事象。试题关注社会经济,贴近考生生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对地理学综合、比较方法的考查,引导考生运用地理思维进行推理、判断,科学、全面认识地理事物,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点评人:教育部高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周介铭)    理科综合淡化对实验具体操作的考查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重对学科的核心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学科能力和方法的考查;注重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科技新进展的实际,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虑到本届考生的实际,淡化了对实验具体操作的考查,着重考查了考生理解实验原理、应用实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了理科综合试题以考查考生科学素养为核心,重视灵活运用,紧跟学科前沿,注重过程性、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特色,实验题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化学考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强调了学科综合,注重能力考查,能够更好地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既体现了高考选拔考试的要求,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学生学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避免教学中的死记硬背,猜题、押题。试题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科技进步,体现地方特色,密切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点考查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社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点评人: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郫县四中高级教师杨泽国)    物理重视实验技能   物理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基本实验能力,展示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此引导学生由笔练口背实验到重视实验技能,重视过程方法,提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每一个试题都有明确的能力立意,特别注意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试题在突出主干知识、引导重视教材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既稳中有新,又尽力避免“繁、难、偏、怪”,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大多是典型、常见、为考生所熟悉的。   (点评人:四川省特级教师、双流中学教务主任黄钟)    生物知识点覆盖面广   试题注重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考查,知识点覆盖面广,同时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所考查的知识立足于教材,对于中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有机综合,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点评人: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四川省优秀博士后、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正松) [全文]
  • 广东高考作文“常识” 评析与例文

    来源:人民网2009-06-18 15:58
      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如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自广东独立命题以来首次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但实际上是话题作文的翻版,可以说又一次与呼声一直很高的所谓新材料作文失之交臂。但正如柯汉琳教授所说,今年广东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有利于考查考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常识”指的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和(或)掌握的知识,即普通知识,而这个范围是很广的,比如:人是要吃饭的,人总是要死的,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农民要种好庄稼,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诚实经营是企业的本分,还有象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轮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红灯停、绿灯行,雨天要打伞,1+1=2等,这些“普通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它来自社会实践,亦即“经验知识”。作文审题要抓住“常识”普通性一面,写出对“普通知识”看法即可。思考层次可由小到大,常识与生活,与人生,与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关系。   但在审题中,要特别注意挖掘、分析、思考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来看,材料中给出来两个有倾向性的观点:常识虽易知而难行,常识须推陈而出新,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两个基本信息:一是常识虽然平常,人所尽知,但有时知道了不一定能做到,如有人不按常识做事,这就是“难行”的表现之一;二是,有时某些常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显出其不合理性,我们就要打破常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其中,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写即可,但也可另外选择新的角度作文,甚至反向立意,象今年广州一模作文“一叶落而知秋?”就是对常识的反向思考。从命题立意上看,本题眼界开阔,我们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常识,而且社会中的许多人或常常忽视甚至无视常识对生活、人生的作用,甚至囿于生活常识,不敢创新,若能如此思维,文章就会更有深度和广度。作文立意的思辨色彩是广东近年设题的一个关注点,广东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也沿袭这一特色,去年的“不要轻易说‘不’”只是强调思维的一面,而今年就宽泛得多,只要抓住“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看法”这个关键信息,就能够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来。当然要想写深刻和有创新,就正如一名考生所说“就看谁写的对日常生活的常识认识深,平时看问题深的学生会写得比较好”。   要注意的是“常识”这个概念,最好不要用“知识”、“认识”等近义词来代替“常识”,否则会被误解离题。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有自己学科内的“常识”,也有我们生活的“常识”,应该都有话可说。如果拟题,我觉得可以有《常识ABC》《这也是常识》《品味常识》《再见常识》《XX的启示》等,可以在“常识”的前后添家一些信息,以缩小写作范围,更有利于中心表达。   从写作文体看,材料说明中也提示可以“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中的“经历”暗指记叙文,而“看法”自然倾向议论文;考生最好以这外两种规范文体,不要过于求新、求奇,搞的“四不象”。   2010广东高考将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方式,取消现行高考所涉及的X科,这个方案虽与语文没有大关系,但与此相配合的整体教学与考试面临变脸的可能。综观这几年广东语文高考作文还是比较平稳,不相其他省市,要么非常现实,如去年大地震,今年的金融海啸,兽首拍卖等这样的绝对现实主义话题和材料;要么过于文学化的命题,象“诗意生活”“春来草自清”“绿叶对根的情谊”等立意太多不确定的命题,觉得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仍然会延续其“平淡”“稳健”的思路,会引导让同学们更关注和体味生活,去说真话,这也是语文作文改革和倡导的必由之路。 [[page]]   范文:懂得常识   说到常识,突然想起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每年看后都乐而忘怀,现在想起来才明白,其实他说的都是常识。人们也许离常识太近而又无法触摸,想得到而又怕失去,所以我们只有以笑释怀。海子说: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常识被割断的年代,看过《高考1977》后,我说不出是哭还是笑,可能在我们这个年代觉得那是一个完全没有常识的年代,但是反过来问我们自己,我们是否懂得了常识而真正的生活在常识中呢?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象《皇帝的新衣》里面围观群众一样噤若寒蝉,我们敢不敢站在敢说出常识的那个小孩的后面呢?   经常看到小鸟嗷嗷待哺的样子,很可爱,大鸟的神情举动更令人敬佩,不知为什么没次也就会联想到母亲那伫立在校门口为我送东西的一幕,“最近在校怎么样?”“身体如何?”她总是那么通常很普通的一句,有时我还觉得很烦的心理,只是简单的问候,拿过东西就走,不知她有没有感受到。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季节,母亲都在那里。终于要毕业了,然而我越发觉得我虽然能把试卷答得满满的,懂得了很多东西,但我确还没有明白一个普通的常识,那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生命来自您,在风霜雪雨的交织中,在锅碗瓢盆的交响里,在岁寒织就的白发里,有您不变的期待和爱的常识,如果可以我想为您扶起倒掉的酱油瓶子,做一次自己每天都会享用的早餐,为您按摩劳累的双肩,将饭后的碗筷用清水洗刷,用名牌的护肤品将您装扮,挽着您的手,与您一同享受一次美好的春天!   父母是无私的,他们倾尽所有,将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子女。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因为这是常识,它会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感恩是常识,我们要牢记在心。明代的《增广贤文》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意思是说,乌鸦在母亲老了的时候,知道反过来哺育自己的母亲;羊懂得喝奶时给母亲下跪,感谢母亲的哺育之恩。李密在《陈情表》中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令人情不自禁,禽兽尚知礼义,知恩报答,人类岂可丧德?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常识,我们丢失了常识就会失去我们生存的根本。杰弗逊说,“我对人类的常识有巨大的信心”,我也相信感恩的常识犹如隔窗的阳光,必将唤醒我们每一个人。 [全文]
  • 2009年高考北京卷点评:国庆阅兵进语文考题(图)

    来源:京华时报2009-06-18 15:56
       语文   2009年高考语文在题目数量、试卷结构、题型分布、分数的附分以及所考的能力这些方面,与2008年试卷保持了很好的继承性和延续性。题目难易的调配比较合理。试卷的总体难度估计在0.65左右,即97分上下。这样的试题难度分配,能很好地实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功能。    首考科目平稳为重   语文是高考第一科,平稳平实平易的特点在该科目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如第一题,找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与2008年第一次出这种把字音、字形放在一道题里考的题型保持了一致。这就使考生一上考场,拿到第一份试卷看第一道题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给考生在心理上吃了一颗定心丸,这就是很人性化的做法。   其他保持平稳的还不只这一个,比如古诗鉴赏一直是语文试卷中能力层级比较高的题,属较难题。2008年的试卷中考了一个唐诗的风格,问顾炎武的一首诗的风格和杜甫诗的风格有什么近似之处,进行分析。今年依旧还是考风格,所不同的是今年选择了宋词。唐诗、宋词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学生最熟悉的,而且今年考风格难度有所降低,只问风格的流派、代表人物是谁,风格流派的名字叫什么,不需要对风格具体再展开分析,从这方面来看,出题人还是尽量地想让新老高考平稳过渡。    新高考元素凸现   明年开始,北京将启用高中课改后第一次高考,今年的高考既是老版高考的最后一年,也为新高考来临起到了铺垫作用。高中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创新性,今年语文的第20题就体现了这一特点。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一个是4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第二个问结尾一句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这两道题明显与前面的题有了区别。前面那些题的答题信息都在文本里,考生把文本理解了,把相关信息能准确地筛选,适当地加以整合,组织文字恰切地表达,就可以得分。而这类题目显然不是,答案在文章中没有现成的信息,它需要往文章外面进行拓展,进行探究。   这种题目一能拉开学生的分数档次,能让好的学生脱颖而出,同时也把语文学习带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不要局限在文本范围之内,要能够举一反三,要能够进行联想、拓展和探究,这与高中新课程讲究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选择性是一致的。   国庆阅兵进考题   北京历年高考命题都没有刻意回避社会热点,如2008年北京卷有两件当时的社会焦点问题: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这两个社会热点问题,都在试题里进行了很好的、恰当的检测,把它作为试题的材料来使用,而且从最后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今年的北京卷语文依然延续了这一传统。今年北京人的头等大事应该要属国庆60周年大庆。北京是首都,作为生活在这里的市民肯定都在关注这个事情。命题人也把这种关注出到了试题当中。出了一个国庆阅兵式有很多方阵,老百姓建议这里应该有抗震救灾部队的方阵,应该有奥运志愿者的方阵,应该有农民工的方阵,然后让考生在这些方阵中选一个,为它写一段解说词。这道题出得很不错,把孩子们对国家的热爱,对60年大庆的心情,以及他的语言表达功力、平时的积累考出来了。    作文可写空间广阔   今年的高考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一道有非常广阔思考空间的作文题。人是没有翅膀的,“隐形的翅膀”似乎应该代表那些肉眼看不见的,能够给你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你的理想、意志、品质、想象力、创造力、某种感触……都可以作为助你飞向远方的翅膀。所以学生可以写的、可以联系的方面很多。   很多中学生可能对张韶涵和她的这首《隐形的翅膀》都有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了解。也有可能对歌词、歌曲一点不知道,这也没关系。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看了题目、歌词后有了写作欲望,也可能写出很好的文章来。这个题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有创意的,比较适合于喜欢形象思维的学生,对那些文采好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才华的机会。    点评人   董晓平   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编委。北京考试院高考试卷评析课题组学科负责人,北京新干线学校名师团特邀顾问。 [全文]
  • 广铁一中政治老师黄连生解读高考政治试题

    来源:大洋网2009-06-18 15:55
      据悉,目前广东高考各科客观题评卷和主观题试评工作已经完成,主观题评卷工作已于13日陆续展开,预计22日评卷工作全部结束,考试成绩将于27日或28日公布。   针对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对考生的影响,本网请到广铁一中政治老师黄连生对高考政治试题作出评析。    特点:基础知识和重大时事相结合   黄老师表示,今年的高考政治试卷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与08年试题相比,选择题难度略有下降,主观题难度持平,题型结构较为稳定,加入了图表、漫画等题型使试题形式更丰富生动。   今年的高考试题很好地把基础知识和时事热点结合起来,既囊括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必修、时事政治和选修等六部分,强调了政治学科中主干知识的考查;又把当年的重大时事放到试题中,如农民人均纯收入问题等,注重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考生理解政治事实、分析政治结论、说明和论证政治现象和观点的能力。    不足:广东地方特色不鲜明   黄老师认为,试题涉及如人民币汇率、中外关系、环境保护、城乡收入差距、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热点问题,很好地把基础知识和时政热点结合。不足之处是部分题目考查知识面过细,如选做题《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以索马里海城打击海盗为背景,考查的是安理会的责任与权力,超出了老师和考生的预测,相信很多考生会感到不适应。另外试题中仅有两题关注到广东地方发展,广东地方特色不明显。 [全文]
  • 高考作文成网友恶搞秀场 "0分作文大集合"网上露面

    来源:新闻晨报2009-06-17 04:39
      “2009全国高考0分作文大集合!”近几日,这个收录了所谓全国多个省市“高考0分作文”的帖子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高考阅卷工作尚未画上句号,难道就有0分作文泄露出来吗?记者追溯发现,原帖6月10日就已在网上出现,是上海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显然是网友恶搞的“杰作”。业内人士坦言,高考作文的高关注度成就了网友恶搞的土壤,在所谓“0分作文”娱乐大众同时,高考作文的命题是否有改进的空间还值得思考。   嬉笑怒骂语带讽刺   近日,各大网络论坛上争相转载一个帖子,该帖列举了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安徽、四川等多个省市的所谓“高考0分作文”。细看这些作文,记者发现,所谓“高考0分作文”有的思想消极、趣味低级,有的言词过激、脏话连篇,还有的语带讥讽、嘻笑怒骂,完全不按章法和要求写作,也有“够800字了,不写了。祝阅卷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之类的搞笑语句,显然是网友恶搞之作。   “审美疲劳”下的群众智慧   记者调查发现,恶搞高考作文的现象并不是今年首创,前些年全国各地都曾经出现过,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也在网上被恶搞过。一位教育业内人士坦言,这些根本不符合高考要求的“恶搞作文”,之所以会受到考生和网友的热捧,一方面反映出公众对高考作文模式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高考作文从教学到命题到评判标准都走到了一个“拐点”。   复旦附中语文教师王白云告诉记者,高考作文出现0分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只是在考生行文中表露出错误的思想政治倾向、错误的民族心理和不良的个人生活追求时才可能打0分。网友恶搞“0分作文”其实是把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嫁接到高考这个热点上。她认为,网友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己对高考作文的想法体现了群众智慧,是件好事,但有关部门也应该关注舆情,从善如流的同时注意把握方向。   高关注度成就恶搞土壤   上海某高校社会学教授分析,网友恶搞的“高考0分作文”实质不在于理性的建构,而在于感情的狂欢;不在于意义的生产,而在于符号的消费;不在于精神的提升,而在于世俗的表达。但是,炮制“0分作文”的网友在漠视高考作文这种严肃精英文化形式的同时,又通过模拟主流的方式进行娱乐,恰恰说明高考这一主流文化符号在当代中国的强大话语能力。被恶搞为“0分作文”的文本靠与被其模仿的原始文本之间的“神似”关系而获得关注和意义。结果,杂糅了个人经验、好恶与恶搞式情感宣泄的“0分作文”借助网络等大众传媒获得更为丰富的解读。 [全文]
  • 今年高考作文一类卷比例超以往

    来源:新闻晨报2009-06-17 04:37
      上海高考作文阅卷昨结束,考生思维活跃出乎阅卷老师意料   今年高考作文一类卷比例超以往   上海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昨天结束,与去年只有一篇满分作文不同,今年出现了多篇满分作文,还有作文曾被打到70分的满分,但最终改到了67分。虽然今年外界反映上海卷作文题让人看不懂,但记者从多位参与阅卷工作的教师处了解到,今年出现的一类卷(63分至70分)数量比较多,超过以往10%的一类卷比例。考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独特想法大大出乎阅卷老师的意料。   另外,今年还有考生作文交了白卷,或者只写了个题目,令人遗憾。据统计,今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平均分在48.88分,接近去年的平均分49分。   评分:鼓励有想法、观察细致的文章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一篇关于“郑板桥书法”的材料作文,由于材料短小精悍,且文言色彩较浓,一些教师认为这道题目或许会给考生理解带来难度。但采访中记者发现,参与今年阅卷的教师几乎都对这道题目赞赏有加,认为这道作文题正是今年上海高考中的最大亮点。阅卷老师指出,虽然给的这篇材料是关于书法的,但其实这道题目还是比较宽泛的,可以供考生把握的深度、广度很多,考生既可写文化传统,也可写和谐共融,总之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引出不同角度,领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事实上,今年考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留给阅卷老师以很深印象。阅卷老师普遍反映,今年的考生非常有想法,会思考,文章的题材、内容不仅不单一,还非常特别。此外,在今年高考作文评分上,偏向鼓励有想法、对社会有细致观察的文章,同时也尽量让优秀的文章脱颖而出,因此,今年出现的一类卷很多,超过以往10%左右的一类卷比例。   特点:高分多以议论文为主   由于今年的作文题目是一篇材料作文,且主题内容是关于郑板桥的书法,比较主流正面,因此不同于去年的开放性题目《他们》,今年考生作文中涉及到的敏感尖锐问题不多,但也不乏高分作文。   如有一篇写“传承与创新”的作文,题目看上去很一般,但考生从郑板桥书法衍生到论述“扬州八怪”对自由的追求,表现他们真正的人格、情操,理解非常深刻,且文中诸如“‘扬州八怪’是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权贵的蔑视和抗争,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样的句子都让老师印象深刻。这篇文章在一开始打分时就被打到了68分的高分。   据阅卷老师介绍,今年出现了多篇满分作文,还有些作文分数在69分、68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分作文都是以议论文为文体,议论分析得很出彩,且与材料结合得非常好,为阅卷老师所称道。阅卷老师表示,今年的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紧扣材料,哪怕不直接结合材料,最好也要做到暗扣。   另外,今年曾有作文在一开始被打到过70分的满分,但最终被改成了67分。据了解,这篇文章写的是“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文章想象了一位老人与“我”的对话,用记叙文的文体,通过讲述博物馆内的书法展览,讨论中国书法的演变和创新。因为文章形式十分新颖,一开始被打了70分,但最终因为文体的关系,被改成了67分。有阅卷老师分析,这是因为材料作文在语文老师看来就应该是一篇议论文,但这篇文章用了记叙文的文体,有老师因此产生了一些顾虑。   [审题与取材]   “独一无二”难得高分   今年材料作文中出现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句话,不少考生将其理解为“独一无二”来做文章。   阅卷老师表示,这个理解是正确的,但它却有前提,那就是在继承创新基础上的独特风格、独创之处。有考生仅仅将其理解为只有1个,没有第二个,写的是独一无二的高三、独一无二的“90后”、独一无二的父亲等,哪怕文笔很好,分数也很难打高。   刘谦、小沈阳、周立波大量出现   据阅卷老师介绍,今年作文中铺天盖地的出现了刘谦、小沈阳、周立波、周杰伦等热点人物,另外还有考生提到了山寨、混搭等现象,比如有考生提到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将上海30年来的历史变迁和传统的滑稽戏元素结合起来,这样的创新不仅品味较高,还具有可持续性。   阅卷老师表示,今年的作文题还是要求考生能有辩证的思考,那些结构严谨、对传统文化有深入思考的作文比较容易得到高分。同时这篇材料作文题也让考生难以提前准备。不过阅卷老师表示,今年还是有个别考生生搬硬套,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用进来,写出来的作文牛头不对马嘴,结果被判为了四类卷。 [全文]
  • [晚报推荐]上海高考作文阅卷进入尾声 高分多于往年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16 13:25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视频:特级教师点评近半省市考新材料作文媒体来源:新浪高考 资料图:有考生议论小沈阳的一夜走红是缘于继承与创新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新民网截图   虽无满分卷但有佳作出   上海高考作文阅卷进入尾声,高分比例多于往年——   【新民网·晚报推荐】一篇评论小沈阳“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文章,在今天进入收尾阶段的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中,被评为了一类高分卷(63分至70分)。记者在采访多位阅卷教师后获悉,由于今年的材料作文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套题”“猜题”现象,反而使许多有思想、有激情、有写作功力的学生脱颖而出,总体作文成绩令人满意。    考题有想象空间   与坊间各种对今年上海作文题的非议不同,记者接触的语文教育专家和阅卷教师几乎都对“郑板桥的材料作文”赞赏有加。初看起来,这个题目给人有点突兀的感觉,这主要是多年来上海高考没有出现材料作文的缘故。有些考生拿到考题后有点茫然,但静下心来动动脑筋,就发现难度并不高。   阅卷老师的这种分析,在这几天的评分中也得到了印证。截至今天上午,二类卷(52分至62分)的比例比往年有明显上升。有老师说,今年上海的作文题其实还是比较宽泛的,严格意义上说并非纯粹的材料作文,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给出的各种角度,自由拟定题目、自由评论,这给考生提供了思维驰骋的天地,所以佳作迭出。    上乘之作令人叹   从一些高考佳作的笔触来看,网络时代学生的眼界十分开阔,许多高中生的知识面和观察问题的敏锐度,令人刮目相看。有考生议论小沈阳的一夜走红是缘于继承与创新,但如果我们的舞台或荧屏一窝蜂地都是小沈阳式的搞笑,那也会失之偏颇。还有位考生以传统民俗节日如何融入现代元素为切入点,畅谈了节日文化“非古非今”的思辨性,令阅卷者拍案叫好。还有的文章以评说非隶非楷的“板桥体”为发轫,谈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创新、谈“火星文”的存在价值、谈山寨文化的现实意义,思路之活跃、分析之多元、笔锋之老练,让人惊叹在紧张的考场上能有如此挥洒自如的上乘作品涌现。    遗憾仍有“套”题目   据记者多方了解,截至发稿时尚未有满分作文出现,偶尔有阅卷老师打出70分,但在经过中心组严格会审后,仍被减去了一二分。   令阅卷者颇感意外和不解的是,那么清清楚楚的材料作文,但仍有考生还是采用了“套题”手法,将事先准备好的文章不分青红皂白地搬上考卷。比如,某区的模拟考作文题,是与“问题的一半”有关的作文,结果有考生抓住此次材料中“总体感觉错落有致”这句话,生硬地将曾经写过的东西改头换尾抄了上去。还有的考生将此前全市作文水平抽样调查中做过的《水的联想》“套”了进来。结果,这些作文均被判为了38分以下的四类卷。   本报记者王蔚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晚报推荐]上海高考作文阅卷进入尾声 高分多于往年
  • 上海高考试卷阅卷进行中 六道关卡严防黑客(图)

    来源:东方早报2009-06-16 10:30
    图片说明:全国高考试卷阅卷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新华社图   上海高考试卷阅卷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今年的阅卷工作仍然设在复旦、同济、上外、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等几个阅卷点,今年语文、数学、历史、政治四个考试科目实行网上阅卷,其中数学科目是首次在秋季高考中实行网上阅卷。   为了保证网上阅卷的安全,相关部门对技术设备进行了高级别的更新,六道关卡严防黑客入侵高考网上阅卷系统。    考卷都有条码    参与人员无法识别   今年高考有四门科目网上阅卷,市教育考试院在网络层面推出了六大安全措施:   一是通过有线通设立专门的网络专线,与外界网络隔离,防止黑客入侵;   二是配置30多台服务器,每一台都有备份,安装系统环境,杜绝病毒;   三是采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应用系统,网上阅卷系统考试院自主研发,技术人员签订保密协议,所有教师有不同身份,不同权限,一般阅卷员不能越级操作,平均分科目组长才能看见,敏感信息留下书面文档,签字确认,以备查证;   四是加强内部技术防范:试卷答题纸高速扫描仪,考卷都有条码,不是简单的准考证号,而是一定算法转换后的号码,参与人员无法识别;阅卷现场,同样经过转化,只看见密号,对应哪个考生不知道,防止信息泄露、篡改;   五是数据异地备份,每个阅卷点有备份,考试院中心机房也有备份,数据不会丢失;   六是进入阅卷后期,评卷结束,考试中心人员校验数据,比如零分卷,一旦发现误操作,必须请中心组老师确认。    语文作文阅卷    至少要过两个老师的关   今年考生人数减少,但语文阅卷时间不变,今年作文阅卷有近200个阅卷人员。作文是考生语文成绩的重头,语文中心阅卷组副组长周宏说,中心组要求每名阅卷老师把手下的考生看作是“教了三年的孩子,带着爱心,公正、仔细、负责地评卷”,每篇作文都要认真对待。   对于有考生担心会否有研究生参与批阅作文,周宏回答说:“从来没有研究生参加作文阅卷。网上流传的30秒钟批一篇作文同样不可能。”他还说,电脑设定时间下限,短于这个时间根本无法翻页。一篇作文阅完,至少要过两个老师的关。有一些还要过三关,起码12分钟。    数学阅卷    小数点扫描不成问题   数学首次开展网上阅卷,答卷中的小数点经过扫描是否依然清晰呢?考试院信息中心的老师表示,6月7日起,考试院保密室扫描试卷,一小时2000多张,未发生小数点出现问题。   为了确保评分环节公平、公正,网上阅卷设置了严密的评分流程。每位考生的答案都由两位阅卷老师进行独立评分,两位老师彼此都不知晓对方的打分情况。对于每一道试题的评分结果,电脑都设定了误差分值;一旦评分误差超标,将由第三位阅卷教师进行独立评分。“三评”后仍然超过误差控制的,将被送至阅卷中心组甚至阅卷仲裁组进行评分。    ◎关注语文作文    材料作文风格多样也能得满分   今年是材料作文,阅卷组不预设答案,鼓励各种文风并存,关键要看学生写的内容是否和材料有关,是否言之有据地证明自己的观点。“风格多样,思想表现要有深度,形式多样的文章可以获得满分。”阅卷专家表示。   今年的材料作文让考生苦叹太难,作文中心阅卷组的老师们也现场一人写了一篇今年的高考作文,阅卷中心组专家们写了作文后一致认为“写好今年的作文不容易”。   为了确保今年高考作文评判客观公正,不让一篇好文章受到“不公正”待遇,在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阅卷老师和命题老师见面,讨论评分标准,试评一天,确定样卷、评分标准。昨天开始高考作文进入正式阅卷状态。设三道检查关:各组小组长检查,考试院调查组调研高考阅卷质量,中心组检查阅卷质量,解决有争议的答卷。   满分作文一定经过中心组全体成员的讨论,包括作文6个小组12位组长,多数赞成,方能诞生,不及格文章也要经过小组长、中心组成员的共同讨论。   阅卷专家表示,考生写议论性的文章比较好评分,记叙类文章容易眼光不准,比如前年有一篇写敏感话题的作文,猛一看,没有涉及主题,后来仔细看越看越好,但后来综合考虑到文字工整、整洁方面,这篇文章没有得满分。   去年满分仅有一篇,对于考生和家长质疑的老师评分差距过大,有些不及格的文章几经评判最后到满分,这些情况几乎是没有的。“阅卷专家不会‘草菅人命’。”语文中心阅卷组副组长周宏说。 [全文]
    上海高考试卷阅卷进行中 六道关卡严防黑客(图)
  • 高考试卷评析 考试院回应"数学偏难"质疑

    来源:新华网2009-06-16 10:21
      新华网上海频道6月13日消息:高考结束,但关于高考的议论并没有随之降温。走出考场,考生对各科的反映不一,但普遍感觉作文题出人意料,不容易把握,而对数学卷更是一片叫“难”声,连一些老师都认为今年数学卷有“超纲”之嫌。   昨天,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发布“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正面回应考生、教师和家长的诸多疑问。   考试院提供的“试卷评析”认为,今年语文卷采用材料作文的题型,可以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而对于材料的选择,“试卷评析”的解释是,由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郑板桥绘画题记的课文,学生对郑板桥其人其文相对熟悉,使考生阅读陌生题型时有个心理缓冲。   对于考生中较为普遍的“数学卷偏难”的议论,“试卷评析”认为,对比往年的数学试题,今年的知识点较多,没有“挖陷阱”的题目。只要对题目给出的提示信息获取充分,试题本身并不难。    数学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    考生反映:   考生普遍反映今年题目较难,不少考生都来不及做完。市西中学试区一考生走出考场就哭了出来。   一些考生反映,平时训练时较易得分的填空题和选择题难度也明显提高,尤其是填空题的最后三题和选择题的最后两题,很多学生在这上面耽搁不少时间,影响到后面解题的情绪。    教师看法:   今年试卷总体上体现了能力立意。学生说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试卷结构变化大。这些年高考数学题型和数量已成定势,一般来说,填空题11到12题,选择题4题,解答题5题。但今年试卷填空题增加为14题。二是难度确实有所提高。填空题和选择题中也出现了难题,使学生在这两部分上耗时太多。第22题考查抽象函数,其内容为大多数学生所不熟悉,有点竞赛题的味道,第23题是压轴题,自然也不容易。三是重视对新课程增加内容的考查,有5个小题和一个解答题涉及新增内容,如矩阵、向量、概率统计等。    试卷评析: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数学卷没有一道题目直接来自教材,但从教材改编的题目很多。这些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题目,目的在于鼓励师生钻研教材,不远离课本,减轻学生负担。   例如理科第13题,源于高三的“统计案例”一章,教材分析了在一维条件下到有限点距离最短的结论,试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它的思想方法考查学生在二维条件下的结论是什么。由于这里横坐标、纵坐标可以独立考虑,因此并不需除教材例题之外的方法。   又如理科第17题,源于高三统计基本方法一章,教材对具体数学对象中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值作了详尽的说明,试题结合社会实际现象,设计的问题落在考查准确把握上述统计内容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解释它的实际意义上。   再如理科第20题,源于高一(二)对数函数例3“学习曲线”的描述,第(2)题的问题是要验证参数的区间,相当于对模型的应用和检验。由于每年的应用题得分率都不高,失分大多是因为未能建立数学模型,今年的应用题(理科第20题)改编自课本,题目给出了数学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扫清了“拦路虎”。   由上述3题考试目标的阐述可见数学教学应注重学习过程,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内涵,要从“教题”转化到“教书”,而不是从“题型”出发,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中。有些试题考生可能第一眼看上去像新面孔,但分析一下会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对比往年的数学试题,今年的知识点较多,没有“挖陷阱”的题目。但拿到题目时不要计算器当家,应有所分析,让大脑指挥手。只要对题目给出的提示信息获取充分,试题本身并不难。    语文考生可多角度提炼观点    考生反映:   考生对语文试卷评议最多的是作文题。不少考生表示,看不懂材料,感觉无从下手。有的考生材料看了20分钟还是想不出要写什么。有监考老师反映,相当部分考生感觉有困难,写写停停。    教师看法:   作文题所给出的材料,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而且材料提供的信息较多,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确立主题。但也正是试题所体现出的开放性,会让学生在多种选择面前无所适从,感觉有难度。    试卷评析: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采用了材料作文的题型,可以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对中学作文教学起积极的引导作用。考虑到学生多年来习惯于写命题作文,对材料作文会感觉陌生,今年选择了有关郑板桥书法的材料,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郑板桥绘画题记的课文,学生对郑板桥其人其文相对熟悉,使考生阅读陌生题型时有了心理的缓冲。   考生可以多角度解读,提炼出众多观点。比如观点可以是“创新源自嫁接,活力来自兼容”。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说,文学的发展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叔侄相承,当本门领域的文学、艺术等发展已经登峰造极时,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与别门别派乃至不同学科的嫁接,开出一片新天地。这一解读蕴含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观点也可以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评价须从整体着眼,从个体看出来的缺陷也许正是整体意义上的美。当然,个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需要郑板桥这样的高手在设计中予以通盘考虑,再加以落实的。这提醒我们,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是有条件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个体与整体得以联系起来的那些因素。   我们也可以直接从“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角度来拟题。如果没有郑板桥的创新给书法艺术带来独特的“板桥体”,对整个艺术天地来说是种遗憾;别人如果“师其迹”而未能“师其心”,书家自身的独特性就会因此而丧失。考生可以通过认识“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来展开文章。   写作的角度,远不止我们列出的几种,它可以引发我们许多的联想和思考。   这则材料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到开放和保守、传承和创新、循古与通变等概念的思辨,也涉及到对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思考,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树立问题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加以深入思考,并推动学生向个性化、多元化、全面化的道路健康发展,这是“二期”课改赋予语文教学的艰巨任务,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page]]    英语材料较多取自英语报刊    考生反映:   大多数考生反映,英语卷试题出得很活,但感觉并不难。有些题出得很有意思,如作文要求学生在夏令营园艺、烹饪等选修课中选择一门,并给老师写一封申请信,阐述自己的选课理由。    教师看法:   作文题传递了注重考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目标,由于与考生生活较为接近,有利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试卷中一些题目截取自国外最新的杂志、报纸,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语言也很地道。学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可谓既陌生又熟悉。一些考题与考生生活较接近,如阅读题中有几篇直接涉及学生生活,完型填空题中有一题关于“我们怎样听取别人的建议”,这都有效减少了考生在理解上的障碍,更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    试卷评析: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英语卷选材注意到信息的时代性,注重选材的多角度和多侧面,广泛的题材包括:对动物园是否还需要存在的看法、纽约的废物再利用、加拿大著名景点介绍、最新的手提电脑防盗软件、对造就天才主要因素的研究、如何能发挥想象力等。材料内容基本取材于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书报杂志和真实的演讲内容,不仅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而且语言地道,使考试的过程成为一个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今年的写作题要求考生写信申请参加某海外学校举办的英语夏令营课程,并就其中一门课程谈谈自己所感兴趣的具体内容,阐明原因,所写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对课程具体内容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都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余地。   在听力理解部分中,不仅有要求听懂和获取事实信息的题目,也有要求听懂隐含意思,从而推断言下之意,填补“信息差”的题目,还有要求听懂语篇大意、归纳主旨的题目。长对话之一则以真实生活中的租车为背景,体现了交际法语言测试真实性的原则,要求考生边听边填写订车单,完成交际任务,此部分的重点还是看考生是否听懂了对话的内容,要求考生填写的词均为常用词,是高中毕业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词汇。   应用文阅读的选材是有关一个加拿大著名旅游景点的介绍,配上文中所介绍的户外活动的三幅照片及用词,使卷面耳目一新,图文并茂可帮助考生理解,试题基本设计为通过快速浏览可获取信息的要求,与真实生活中此类情景的阅读方法类似。    物理30%内容与新教材密切相关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物理卷注重对学科的重点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注意覆盖面,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均衡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其中牛顿运动定律、理想气体实验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功和能、电磁感应等一些主要知识点在试卷中占有足够的比例。   试卷体现“二期课改”新教材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试卷中。如有关伏打电池及电源电动势的概念,老教材虽然也有阐述,但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中对电源电动势概念的形成从本质上给予全新、深入的介绍,并配以“小孩乘电梯升降”的实例给予形象生动的描述,以期学生对电源电动势这一重要物理概念有一深入浅出的认识与理解,第16题本着体现新教材的意图,考查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如第8题,考查“牛顿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史实,这一内容虽然在以往的教材上有相关叙述,但在“二期”课改新教材上对牛顿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方法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的科学思想都作了详细阐述,其目的是希望学生不仅要学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更要了解牛顿在20年的漫长研究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体现新教材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试卷中与新教材课本及练习册内容有密切相关的试题占全卷近30%。    地理突出地理思维考查   试卷突出对地理思维的考查,相比往年试卷,试题的思维“含金量”更高了,全卷中简答题比重明显增加而填空题相应减少。   试卷中考查的地理思维类型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列举、分类、说明、归纳、解释、分析、判断、比较、建议、评价等。其中列举、说明地理事物的有2小题,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瑞士馆的许多设计展示了瑞士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色,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比较、归纳地理特征的有7小题,例如“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分析、解释地理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地理规律的有9小题,例如“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评价地理资料、对解决地理问题提出建议的有8小题,例如对徐州、苏州两地经济发展的建议等。   这些试题的解答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地理思维的实际水平,对加强地理原理性知识的教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综合能力测试跨越学科,关注热点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卷凸显“跨越学科,体现综合”的特点。试卷第Ⅱ卷6道大题分别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文明的社会整体性、“长江论坛”、自行车、环境中的铅污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为主题组织试题,做到了相关学科的自然融合。如政治学科提到的“航运中心”与地理学科相关,地理学科提到的“长江口自然保护区”与生命科学学科相关,物理学科提到的“碳足迹”与化学学科相关,化学学科提到的“植物的铅含量”与生命科学学科相关,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试题题干材料的选择方面,继续保持“抓住热点,关心社会”的传统。如文科卷涉及的全球金融危机、上海居民使用自来水的两种调价方案、上海世博会场馆、“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等内容,理科卷涉及的生活中的灾难逃生自救、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等,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对学生“关心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政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政治卷强化了对考生各种能力的考查与导向,并在多方面作了有益尝试。第一次要求考生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情境开放式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态度”、“评价”能力的考查试题分值由去年的5分增加到了9分;第一次要求考生参照试题所提供的有关概念的涵义,谈谈对另一概念的理解,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触类旁通的能力;第一次要求考生为消费者维权设计一个“简要方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次要求考生较为深入地读出两幅经济统计图表中的多层次信息、两图表间的联系,加大了考查读图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力度;第一次在论述题中要求考生紧扣论题,将教材中分布各处的相关知识加以有机整合,形成合乎逻辑的答题思路,而不是照搬教材中一个或几个现成段落,考查考生在理解基础上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以上对能力考查的多个“第一次”,是在往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旨在引导未来的发展取向。    历史重视情感价值观培养   作为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一个支点,历史教育具有培养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大功能,今年历史试题凸显了历史教育的这一特点。虽然有人提出“历史学就是史料学”,虽然历史学是一门基于严格的史料考证的科学,但是史料不仅蕴含着客观的史实和知识,同时也蕴含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在这种意义上,史料不是死的,冷冰冰的,而是活的,饱含温情的,这就意味着史料的取舍并不是价值中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材料的过程中尽量实现史料的社会评判功能。因此,试题不仅着眼于考查、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要着眼于培养和熔铸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例如第31题对于儒家文化的探讨、第33题对于19世纪中叶佳士得拍卖品清单的使用、第37题对于上海会审公廨的评价,不仅考查了书本上的知识点,而且在做题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了他们的爱国情操,涵养了他们的民族情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内容的理解中,加深对中外文明交往模式的理解。    化学考查科学思维方法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化学卷通过对考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体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过程和采用方法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化学现象、事实进行加工处理,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试卷将知识综合整理,使之网络化。考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知识积累和独立思考,将表面看似无直接联系的知识进行整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使知识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28题,考生须将两条生产流程的共同点与差异点进行分析对比,与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无误地解题。   试卷还考查考生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选择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如第21题,必须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处理,对每个问题进行比较,最后作出相应的评价。第26题最后一问,解题时首先需计算出硫化氢气体与氧气的体积比,然后将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硫化氢与氧气在不同比值条件下反应产物的差异,得出结论。    生命科学强调信息处理能力培养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生命科学试卷强调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部分试题,一反过去静态呈现情境和设问的做法,将探究的路线和思路动态呈现或针对过程进行设问,开创性地实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测量。如第39、41题。同时此类题目分值较去年有所增加,以保证试卷的整体难度比去年略有提高,达到与其他学科的均衡。   试题情境新颖,测量创造性学力。为了能在试卷中对学生的创新力进行测量,试题着力选择同时具备科学性、新颖性、易读性的情境。新颖性确保试题能对学生的创新性学力进行测量,提高试卷的区分度;易读性保证题干通俗易懂,不因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产生答题差异,从而确保测量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全文]
  • 市教育考试院发布高考试卷评析(图)

    来源:新闻晨报2009-06-13 10:23
    □晨报记者董川峰   昨天,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发布“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阐述今年各学科的命题思想和教学导向。   市教考院表示,今年语文作文一改延续了几年的“命题作文”,采用“材料作文”的题型,可以有效地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对中学作文教学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对于很多考生审题“是否偏题”的担忧,市教考院表示,考生可以多角度解读材料,提炼出众多观点。   对考生反映的数学卷偏难的问题,市教考院表示,试卷没有一道题目直接来自教材,但从教材改编的题目很多。这些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题目,目的在于鼓励师生钻研教材,不远离课本,减轻学生负担。   ■语文■   作文材料可多角度解读   难度:中等偏易   整张试卷在难易程度上保持了中等偏易的特点。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覆盖了不同文体,有利于更全面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试题设计上,注重阅读目标的指向性和阅读材料本身特点的结合,进一步落实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在材料作文要求上,提供平实而又内涵丰富的材料,使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高考作文采用材料作文的题型,可以有效地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对中学作文教学起积极的引导作用。考虑到学生多年来习惯于写命题作文,对材料作文会感觉陌生,今年选择了有关郑板桥书法的材料,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郑板桥绘画题记的课文,学生对郑板桥其人其文相对熟悉,使考生阅读陌生题型时有了心理的缓冲。   从材料内容看,郑板桥书法体现出强烈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与“二期”课改的理念紧密相关。材料更深层体现出了文化多元性要求、评价的整体性原则等,对整个社会也有借鉴意义。材料的篇幅虽然短小,但让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开放性,使他们有充分的施展余地。考生既可以把材料视为一个整体,把郑板桥书法艺术创新性的来由、艺术的独特体现以及评价连成一气予以分析,也能根据材料的多极层次任选一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达到“浅者浅得,深者深得”的效果。   考生可以多角度解读,提炼出众多观点。比如观点可以是“创新源自嫁接,活力来自兼容”。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说,文学的发展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叔侄相承,当本门领域的文学、艺术等发展已经登峰造极时,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与别门别派乃至不同学科的嫁接,开出一片新天地。这一解读蕴含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观点也可以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评价须从整体着眼,从个体看出来的缺陷也许正是整体意义上的美。当然,个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需要郑板桥这样的高手在设计中予以通盘考虑,再加以落实的。这提醒我们,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是有条件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个体与整体得以联系起来的那些因素。   我们也可以直接从“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角度来拟题。如果没有郑板桥的创新给书法艺术带来独特的“板桥体”,对整个艺术天地来说是种遗憾;别人如果“师其迹”而未能“师其心”,书家自身的独特性就会因此而丧失。考生可以通过认识“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来展开文章。   写作的角度,远不止列出的几种,它可以引发我们许多的联想和思考。这则材料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到开放和保守、传承和创新、循古与通变等概念的思辨,也涉及到对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思考,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   ■数学■   难度:试题本身不难   试题多改编自教材,没有“挖陷阱”的题目   数学卷立足于科学性,鼓励中学数学教学围绕基本内容,提高对教学概念的本质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试卷考查考生对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试卷没有一道题目直接来自教材,但从教材改编的题目很多。这些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题目,目的在于鼓励师生钻研教材,不远离课本,减轻学生负担。   数学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理性思维,在高考考试目标中对理科考生尤其如此。理性思维要求考生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会进行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正确而简明地表述推理过程,而不是都以算为手段,用算解决问题。从理科试卷的几个能力型问题考查目标分析,尽管试题体现了一定的能力要求,但落脚点都在基础知识上。   今年在全面推行“二期”课改的前提下,试卷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一,注重过程与方法;二,体现新增内容的基本要求,如代数余子式、框图、球、独立事件等均要考查知识和基本技能,立体几何以向量为工具解决问题。对比往年的数学试题,今年的知识点较多,没有“挖陷阱”的题目。但拿到题目时应有所分析,让大脑指挥手。只要对题目给出的提示信息获取充分,试题本身并不难。   ■英语■   难度:中等偏易   侧重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试题内容均在“二期”课改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内容领域范围内,试题设计均按照考试手册所定义的测量目标,在测试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根据语言测试的特点,试卷的选材和任务的设计能做到新颖和真实。材料内容基本取材于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书报杂志和真实的演讲内容,不仅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而且语言地道,使考试的过程成为一个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今年的写作题要求考生写信申请参加某海外学校举办的英语夏令营课程,并就其中一门课程谈谈自己所感兴趣的具体内容,阐明原因,所写内容既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但对课程具体内容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都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余地。   今年试卷的难度总体与近年持平,保持中等偏易。除语法题测试基础、常见的语法现象外,其他大题的难度分布基本为先易后难。   ■综合能力测试■   跨越学科,关注热点   难度:中等偏易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卷凸显“跨越学科,体现综合”的特点。   在试题题干材料的选择方面,继续保持“抓住热点,关心社会”的传统。比如文理科卷的第1题取材于抗震救灾,文科卷第2题取材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第3题取材于上海居民使用自来水的两种调价方案、第13题取材于上海世博会场馆、在试题的设计方面,进一步落实“依据教材,紧扣课改”的思想。对减轻学生负担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秉承上海高考要体现上海特色的传统,整体难度中等偏易。   ■政治■   哲学试题比重由去年的10%提高到20%   政治卷在题型、题量、布分等方面与往年基本一致、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使试卷呈现出多个方面的新变化。按照《考试手册》要求,哲学试题比重由去年的10%提高到了20%,并用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考查考生从哲学与政治、哲学与经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分析、说明同一材料的能力。强化了对考生各种能力的考查与导向。在主观题评分标准方面,开发了多个等级评分标准。   整张试卷的阅读量由去年的5300字减少至4900字,保证考生有较为充裕的答题时间。   ■地理■   凸显地理学魅力突出地理思维考查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地理卷有“三个不变”:一是联系生活实际与国内外“热点”的原则不变;二是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不变;三是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理念不变。试卷既重视课本中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表述,但又不受课本的束缚,大部分试题的素材均不是直接来自课本的。   试卷更加重视对考生表述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引进了一定的计量方法。这一思路将成为今后地理学科高考的趋势之一。   ■历史■   大量使用身边的“新史料”凸显上海特色   历史卷体现了在新的研究视野下理解与处理知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指导思想,跳出简单地复制知识或者重现知识的传统命题模式,做到化知识为方法,融知识为价值。今年的试题努力从新的、更高的学术维度来对历史知识加以提炼和梳理。试题大量使用了身边的“新史料”,凸显上海特色。尽量考查最基础的知识,以核心知识为基础,在历史视野和能力目标的纬度上进行深度挖掘以区分学生。今年对简答题采用了分层评分的方式,答到核心知识的给高分,答到边缘知识的给低分,一方面使评分方式更趋合理,同时引领中学历史教学突破那种面面俱到、浮于表面的教学模式,而更注重对知识的分层和对内容的差异化理解。   ■物理■   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思想方法   物理卷注重对学科的重点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注意覆盖面,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均衡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其中牛顿运动定律、理想气体实验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功和能、电磁感应等一些主要知识点在试卷中占有足够的比例。   试卷中设置了很多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试题,有的直接取材于教材,有的反映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实验的要求,这类题目分值约占试卷总分的29%。   ■化学■   考查薄弱知识点加强基础知识内容   化学试题的取材大部分是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试题的知识点不超出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及理解熟练程度,计算题也是基于对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   试题的选材回归教材,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扭转仅仅依靠单一的反复做习题来应付考试的怪圈,同时也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考查考生应掌握但比较薄弱的知识点,以引导高中学校加强对这些基本知识和内容的教学。以学科的主干知识与学生熟悉的事物为体裁,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以生活经历为背景来命制试题,使学生易上手解题。   ■生命科学■   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测量力求难度中等偏易   基于“二期”课改教材的知识构架,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测量;兼顾对“双基”和创新性学力的考查。力求达到全卷难度中等偏易,力求与其他学科保持均衡,力求平稳过渡、稳中有变。试题仍然强调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的掌握。“二期”课改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部分试题,一反过去静态呈现情境和设问的做法,将探究的路线和思路动态呈现或针对过程进行设问,开创性地实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测量。 [全文]
    市教育考试院发布高考试卷评析(图)
  • 考试院昨发布本市高考试卷分析材料 作文可遏制套题风气

    来源:青年报2009-06-13 03:15
      昨天,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发布“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对各学科今年的命题思想进行阐述和评析。考试院表示,今年语文采用材料作文可以有效遏制套题风气,数学卷从教材改编的题很多,都立足于考察基础与能力。   【语文】   材料作文有效遏制套题   语文卷采用了材料作文的题型,可以有效地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对中学作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考虑到学生多年来习惯于写命题作文,对材料作文会感觉陌生,今年选择了有关郑板桥书法的材料,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郑板桥绘画题记的课文,学生对郑板桥其人其文相对熟悉,使考生阅读陌生题型时有了心理的缓冲。   材料的篇幅虽然短小,但让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开放性,使他们有充分的施展余地。考生既可以把材料视为一个整体,把郑板桥书法艺术创新性的来由、艺术的独特体现以及评价结合起来予以分析,也能根据材料的多层次任选一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达到“浅者浅得,深者深得”的效果。   考生可以多角度解读,提炼出众多观点。比如观点可以是“创新源自嫁接,活力来自兼容”,也可以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也可以直接从“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角度来拟题。   【数学】   没有一道题直接来自教材   数学卷没有一道题目直接来自教材,但从教材改编的题目很多。这些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题目,目的在于鼓励师生钻研教材,不远离课本,减轻学生负担。数学教学应注重学习过程,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内涵,要从“教题”转化到“教书”,而不是从“题型”出发,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中。   数学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理性思维,在高考考试目标中对理科考生尤其如此。理性思维要求考生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会进行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正确而简明地表述推理过程,而不是都以算为手段,用算解决问题。   对比往年的数学试题,今年的知识点较多,没有“挖陷阱”的题目。但拿到题目时不要计算器当家,应有所分析,让大脑指挥手。只要对题目给出的提示信息获取充分,试题本身并不难。   【英语】   难度中等偏易   英语试卷的选材和任务的设计能做到新颖和真实。材料内容基本取材于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书报杂志和真实的演讲内容,不仅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而且语言地道,使考试的过程成为一个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过程。   今年的写作题要求考生写信申请参加某海外学校举办的英语夏令营课程,并就其中一门课程谈谈自己所感兴趣的具体内容,阐明原因,所写内容既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但对课程具体内容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都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余地。   今年试卷的难度总体与近年持平,保持中等偏易。除语法题测试基础、常见的语法现象外,其他大题的难度分布基本为先易后难。   【综合能力】   跨越学科关注热点   综合能力测试卷凸显“跨越学科,体现综合”的特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文明的社会整体性、“长江论坛”、自行车、环境中的铅污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为主题组织试题,做到了相关学科的自然融合。   在试题题干材料的选择方面,继续保持“抓住热点,关心社会”的传统。抗震救灾,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上海居民使用自来水的两种调价方案,上海世博会场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等当前的热点问题都进入试卷,这些试题对学生“关心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政治阅读量减少时间充裕   第一次为今后此类哲学试题确定了答题要求,即先明确表述相关的哲学原理,再联系材料展开分析说明。将整张试卷的阅读量由去年的5300字减少至4900字,保证考生有较为充裕的答题时间。   历史凸显上海特色   上海在近代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2009上海历史试卷努力塑造上海的地区认同。   地理注重对表述能力考查   今年地理卷将一般表述与计量模型结合起来。试卷更加重视对考生表述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引进了一定的计量方法。   物理注重考核学科基本技能   物理卷注重对学科的重点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注意覆盖面,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化学重视考查学生思维方法   化学卷试题的取材大部分是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试题的知识点不超出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及理解熟练程度,计算题也是基于对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   生命科学考查学生创新能力   生命科学试卷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了能在试卷中对学生的创新力进行测量,试题着力选择同时具备科学性、新颖性、易读性的情境。 [全文]
  • 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12 14:01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体现课改理念,引发多元构思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在阅读材料选择上,覆盖不同文体,有利于更全面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试题设计上,注重阅读目标的指向性和阅读材料本身特点的结合,进一步落实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在材料作文要求上,提供平实而又内涵丰富的材料,使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1 .选文特色   就选文的文体而言,现代文阅读材料第一篇是议论文,第二篇是侧重于写景与抒情的文学散文;文言文阅读材料第一篇是记人的叙事性文章,第二篇是说明文。选文避免了在体裁上的重复。   就选文的内容而言,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一篇,选入了历史学家雷海宗的议论文《专家与通人》。该文要求培养“通人”的观点,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既贴近“二期”课改提出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符合近年来大学提出的通识教育的主张。   第二篇选取的是当代著名作家林斤澜的散文《春声和春深》。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有利于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欣赏趣味。而作品思想感情的丰富和艺术成就的精湛,也有利于我们由浅入深、从各个层次来检测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区分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更好地为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   在“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中,“读懂、理解浅显的文言诗文”,是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选择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基本依据。正是紧扣“浅显”这一关键词,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难易度作了适当调整。文言文阅读材料一,选入的是记人的史传文《明史·沈周》;文言文阅读材料二,把往年的文论类替换成了说明类。除了紧扣“浅显”的特点外,也保持了整张试卷的文体平衡。    2 .阅读题特色   阅读部分的试题强调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联系,如第8题至第10题分别从句意、文意、写作特点等角度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强调课外文本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如第12题要求将《春声和春深》与新教材第四册《故都的秋》进行比较,评析二文在南北景象描写中的不同用意,引导对教材和课堂教学的重视;强调内容分析与语言品味的联系,如第27题“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即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语言形式。   整张试卷在难易程度上保持了中等偏易的特点。    3 .作文题特色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采用了材料作文的题型,可以有效地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对中学作文教学起积极的引导作用。考虑到学生多年来习惯于写命题作文,对材料作文会感觉陌生,今年选择了有关郑板桥书法的材料,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郑板桥绘画题记的课文,学生对郑板桥其人其文相对熟悉,使考生阅读陌生题型时有了心理的缓冲。   从材料内容看,郑板桥书法体现出强烈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与“二期”课改的理念紧密相关。材料更深层体现出了文化多元性要求、评价的整体性原则等,对整个社会也有借鉴意义。材料的篇幅虽然短小,但让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开放性,使他们有充分的施展余地。考生既可以把材料视为一个整体,把郑板桥书法艺术创新性的来由、艺术的独特体现以及评价连成一气予以分析,也能根据材料的多极层次任选一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达到“浅者浅得,深者深得”的效果。   考生可以多角度解读,提炼出众多观点。比如观点可以是“创新源自嫁接,活力来自兼容”。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说,文学的发展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叔侄相承,当本门领域的文学、艺术等发展已经登峰造极时,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与别门别派乃至不同学科的嫁接,开出一片新天地。这一解读蕴含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观点也可以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评价须从整体着眼,从个体看出来的缺陷也许正是整体意义上的美。当然,个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需要郑板桥这样的高手在设计中予以通盘考虑,再加以落实的。这提醒我们,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是有条件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个体与整体得以联系起来的那些因素。   我们也可以直接从“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角度来拟题。如果没有郑板桥的创新给书法艺术带来独特的“板桥体”,对整个艺术天地来说是种遗憾;别人如果“师其迹”而未能“师其心”,书家自身的独特性就会因此而丧失。考生可以通过认识“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来展开文章。   写作的角度,远不止我们列出的几种,它可以引发我们许多的联想和思考。   这则材料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到开放和保守、传承和创新、循古与通变等概念的思辨,也涉及到对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思考,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树立问题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加以深入思考,并推动学生向个性化、多元化、全面化的道路健康发展,这是“二期”课改赋予语文教学的艰巨任务,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page]]    数学——基础与能力是立足点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数学卷立足于科学性,鼓励中学数学教学围绕基本内容,提高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试卷考查考生对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1 .源于教材,注重过程   试卷没有一道题目直接来自教材,但从教材改编的题目很多。这些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题目,目的在于鼓励师生钻研教材,不远离课本,减轻学生负担。例如理科第13题,源于高三的“统计案例”一章,教材分析了在一维条件下到有限点距离最短的结论,试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它的思想方法考查学生在二维条件下的结论是什么。由于这里横坐标、纵坐标可以独立考虑,因此并不需除教材例题之外的方法。又如理科第17题,源于高三统计基本方法一章,教材对具体数学对象中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值作了详尽的说明,试题结合社会实际现象,设计的问题落在考查准确把握上述统计内容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解释它的实际意义上。再如理科第20题,源于高一(二)对数函数例3“学习曲线”的描述,第(2)题的问题是要验证参数的区间,相当于对模型的应用和检验。由于每年的应用题得分率都不高,失分大多是因为未能建立数学模型,今年的应用题(理科第20题)改编自课本,题目给出了数学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扫清了“拦路虎”。   由上述3题考试目标的阐述可见数学教学应注重学习过程,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内涵,要从“教题”转化到“教书”,而不是从“题型”出发,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中。有些试题考生可能第一眼看上去像新面孔,但分析一下会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2 .提倡理性思维   数学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理性思维,在高考考试目标中对理科考生尤其如此。理性思维要求考生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会进行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正确而简明地表述推理过程,而不是都以算为手段,用算解决问题。例如理科第17、20题,依据统计中的有关基本概念、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等对问题作出判断。如果只是用计算器将所有情形算一遍,虽然得分不低,但可能损失时间,不利于考生的整体发挥。又如理科第21(2)题,将含有点的方程代入双曲线方程,由演绎推理得到所设方程不成立即可,如果用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则要大算一通。    3 .体现“二期”课改理念和要求   今年在全面推行“二期”课改的前提下,试卷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一,注重过程与方法;二,体现新增内容的基本要求,如代数余子式、框图、球、独立事件等均要考查知识和基本技能,立体几何以向量为工具解决问题。    4 .夯实基础,着眼能力   从理科试卷的几个能力型问题考查目标分析,尽管试题体现了一定的能力要求,但落脚点都在基础知识上。如理科第14题,将一个函数图像旋转以后仍然是函数的图像,关键是对函数基本定义的理解,即对任何自变量,函数值必须是唯一的。又如第22(3)题,虽然是一个自主学习能力的试题,但是考查的重点还是反函数的概念和互为反函数的图像是关于对称的基本要求。再如第23(3)题,它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能力,然而从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入手,可以从具体到一般地层层深入,对p的开始几个值上的试探,即可获得这小题的部分分值是我们对不少考生的期望。   对比往年的数学试题,今年的知识点较多,没有“挖陷阱”的题目。但拿到题目时不要计算器当家,应有所分析,让大脑指挥手。只要对题目给出的提示信息获取充分,试题本身并不难。 [[page]]    英语——以语言测试理论为指导,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英语卷体现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试题内容均在“二期”课改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内容领域范围内,试题设计均按照考试手册所定义的测量目标,在测试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命题过程的科学性,力求科学准确地测试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听、阅读、写三项技能,并给中学的英语教学以积极的引导作用。    1 .选材和任务设计   根据语言测试的特点,试卷的选材和任务的设计能做到新颖和真实。   选材注意到信息的时代性,注重选材的多角度和多侧面,广泛的题材包括:对动物园是否还需要存在的看法、纽约的废物再利用、加拿大著名景点介绍、最新的手提电脑防盗软件、对造就天才主要因素的研究、如何能发挥想象力等。材料内容基本取材于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书报杂志和真实的演讲内容,不仅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而且语言地道,使考试的过程成为一个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今年的写作题要求考生写信申请参加某海外学校举办的英语夏令营课程,并就其中一门课程谈谈自己所感兴趣的具体内容,阐明原因,所写内容既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但对课程具体内容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都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余地。    2 .试题设计   每道题目的设计均有明确的考查目标,并考虑到分布的合理性。   在听力理解部分中,不仅有要求听懂和获取事实信息的题目,也有要求听懂隐含意思,从而推断言下之意,填补“信息差”的题目,还有要求听懂语篇大意、归纳主旨的题目。长对话之一则以真实生活中的租车为背景,体现了交际法语言测试真实性的原则,要求考生边听边填写订车单,完成交际任务,此部分的重点还是看考生是否听懂了对话的内容,要求考生填写的词均为常用词,是高中毕业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词汇。   语法是考查基础知识的重点,考点均为考试手册中规定的语法项目,覆盖面较广,并且基础、常见、不偏不怪,题干简洁明了,测试目标明确。试题同时也体现了语法并不是静止的语言知识,而是一种语言技能和动态应用的过程,包括形式、意义和运用三个方面,只有真正看懂了句子的意思,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词汇部分沿用去年新题型,通过语篇形式考核学生对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都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试题,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测试目标所定义的阅读能力要求,并根据不同阅读材料的题材和语言难度设问,只要读懂文章,就能正确回答问题,不会因为对问题及选项的理解困难而产生答题困难。应用文阅读的选材是有关一个加拿大著名旅游景点的介绍,配上文中所介绍的户外活动的三幅照片及用词,使卷面耳目一新,图文并茂可帮助考生理解,试题基本设计为通过快速浏览可获取信息的要求,与真实生活中此类情景的阅读方法类似。   翻译题主要考查对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的综合运用能力。除了考查对所学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对中、英两种语言表达差异的敏感性,考查是否能将汉语的意思用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表达出来,而不是只会按字面顺序将中英文字字对译,因此体现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3 .试题和试卷的难度   今年试卷的难度总体与近年持平,保持中等偏易。除语法题测试基础、常见的语法现象外,其他大题的难度分布基本为先易后难。 [[page]]    政治——在新课程标准框架下夯实学科基础    一、 基本稳定与有所创新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考“三个有利”以及“二期”课改“三维”目标的要求,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政治卷在题型、题量、布分等方面与往年基本一致,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使试卷呈现出5个方面的新变化。   1.按照《考试手册》要求,哲学试题比重由去年的10%提高到了20%,并用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考查考生从哲学与政治、哲学与经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分析、说明同一材料的能力。第一次为今后此类哲学试题确定了答题要求,即先明确表述相关的哲学原理,再联系材料展开分析说明。   2.更符合“二期”课改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强化了对考生各种能力的考查与导向。第一次要求考生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情境开放式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态度”、“评价”能力的考查试题分值由去年的5分增加到了9分;第一次要求考生参照试题所提供的有关概念的涵义,谈谈对另一概念的理解,考查了考生知识迁移、触类旁通的能力;第一次要求考生为消费者维权设计一个“简要方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次要求考生较为深入地读出两幅经济统计图表中的多层次信息、两图表间的联系,加大了考查读图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力度;第一次在论述题中要求考生紧扣论题,将教材中分布各处的相关知识加以有机整合,形成合乎逻辑的答题思路,而不是照搬教材中一个或几个现成段落,考查了考生在理解基础上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以上对能力考查的多个“第一次”,是在往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旨在引导未来的发展取向。   3.试卷进一步从情境、设问等方面区分与突出了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的不同特点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这两类试题界限模糊的弊端。   4.调整了不定项选择题的评分标准,部分选项正确(无错选)能获得该题的部分分数;在主观题评分标准方面,开发了多个等级评分标准。   5.将整个试卷的阅读量由去年的5300字减少至4900字,保证考生有较为充裕的答题时间。    二、时政与知识、能力相结合   为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使命与导向功能,激励学生既要夯实学科基础,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注重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理解分析实际的能力,更加重视时政热点、政治导向、知识能力以及三者的关联度。 [[page]]    历史——化知识为方法,融知识为价值   今天的历史学在重新思考一些旧有的问题,并且得出了一些富有影响力的成果。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历史卷体现了在新的研究视野下理解与处理知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指导思想,跳出简单地复制知识或者重现知识的传统命题模式,做到化知识为方法,融知识为价值,使试卷既贴近目前的教学实际,又能够引领中学的历史教学。   具体到历史的试卷来说,我们力图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全球史”的视角上,重新思考中国与西方世界,思考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态度,思考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重新思考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主体所构建起来的文明的概念、文明的模式以及基于“文明”与“野蛮”这种独特的两分法的“文明观”。这样的“文明”研究或者说“文明观”研究既是符合目前国际历史学研究的取向,也是目前我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的历史观。同时,在中国成长、融入世界过程中,“文明”问题更是每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所必须面对、思考的基本问题。例如在中国成长的背景下去理解世界历史上的权力体系转换,理解世界历史进程中英、德、美之间的权力更替,了解文明交往过程中的冲突、差异。总之,历史的考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和现代公民意识,使他们能理解中国,理解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文明交往模式和重建起新的文明交往模式。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试题体现了如下特点:    1 .“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实现从“史学”到“学史”的无缝衔接   “学术性”,即指试题要富含学术底蕴,其背后有深厚的研究功力和恢弘的学科视野做支撑;“普及性”,即指在试题必须找到合适载体和路径,使试题的“学术性”有效地转换为学生可接受、也乐意接受的形式,并最终落实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上,实现由“史学”到“学史”的无缝衔接,达到“学术性”和“普及性”的平稳。以往考查历史知识基本上是以“事件”为中心而加以提炼和梳理的,今年的试题努力从新的、更高的学术维度即“历史研究方法”来对历史知识加以提炼和梳理,以“方法”带动“知识”,以“方法”激活“知识”,以“方法”聚合“知识”。例如第32、35题,利用“以图证史”和“私人生活史”这两种方兴未艾的史学研究新方法,以这两种史学研究新方法为中介和载体,学生有效地激活并聚合了他们关于英国清教革命和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历史知识。虽然考查的知识点并没有变化,但是统领这些知识点的学术维度大大提高了,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新概念、新潮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研究能力。    2 .历史就在身边   近年来,西方史学界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即“人人都是历史学家”。在过去以“政治军事史”为历史研究主轴的时代,只有王侯将相才能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角,才能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书写者,但“人人都是历史学家”这一口号的提出,意味着对传统的王侯将相史观的颠覆,意味着研究视野的下移,意味着社会文化史和微观史学的兴起,意味着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成为历史研究的有意义的对象,它们都能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折射并反映出宏大的社会历史变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在身边”,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试题大量使用了身边的“新史料”,如第23题公私合营公司的股权证,第18、22题的竹枝词和童谣、第25题的香港警察的话、第35题下岬村的田野调查等等。这些试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引导他们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身边的事态体悟历史变迁。    3 .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作为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一个支点,历史教育具有培养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大功能,今年历史试题凸显了历史教育的这一特点。虽然有人提出“历史学就是史料学”,虽然历史学是一门基于严格的史料考证的科学,但是史料不仅蕴含着客观的史实和知识,同时也蕴含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在这种意义上,史料不是死的,冷冰冰的,而是活的,饱含温情的,这就意味着史料的取舍并不是价值中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材料的过程中尽量实现史料的社会评判功能。因此,试题不仅着眼于考查、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要着眼于培养和熔铸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例如第31题对于儒家文化的探讨、第33题对于19世纪中叶佳士得拍卖品清单的使用、第37题对于上海会审公廨的评价,不仅考查了书本上的知识点,而且在做题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了他们的爱国情操,涵养了他们的民族情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内容的理解中,加深了对中外文明交往模式的理解。    4 .凸显上海特色   上海在近代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试卷同时也努力塑造上海的地区认同。如选择题第20题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凸显上海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领风气之先的特点;第29题以近代改良思想家郑观应“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的观点,凸显了上海自近代以来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潜力和特质;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必须培养上海公民的世界眼光和世界意识,第34题以“英国世纪”向“美国世纪”的转换为切入点,重点考查世界范围内权力格局的变迁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全球化的视野来观察一个国家的兴衰变迁。    5 .改善评分方法,强调分层评分,引导教学   在考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尽量考查最基础的知识,以核心知识为基础,在历史视野和能力目标的纬度上进行深度挖掘以区分学生,而不是简章地通过考一些冷僻生疏的知识点来拉开区分。就某一个具体问题而言,各个知识要点之间是存在等级差异的,有些属于与问题关联度大的“核心知识”,有些则是与问题关联并不直接的“边缘知识”,如果按照传统的采点给分的方法,则无法体现学生对历史内容把握能力的差异。今年对简答题采用了分层评分的方式,答到核心知识的给高分,答到边缘知识的给低分,一方面使评分方式更趋合理,同时引领中学历史教学突破那种面面俱到、浮于表面的教学模式,而更注重对知识的分层和对内容的差异化理解,把握那些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影响的核心知识。 [[page]]    地理——凸显地理学魅力,突出地理思维考查    1 .在“不变”中坚持地理高考改革方向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地理卷有“三个不变”:   一是联系生活实际与国内外“热点”的原则不变。这一原则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关注社会。试卷中有8题涉及生活与社会“热点”:今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有两道选择题联系地理事物的变化,考查考生对基本国情的了解;联系世博会场馆设计、上海青草沙边滩水库与东海大桥风电场建设等事实,考查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所蕴涵的地理知识;应用一则“浙江农民应对金融风暴到巴西从事农业创业”的新闻,考查考生对世界地理与农业区位条件知识的掌握程度;今年7月即将出现的日食壮观成为考查日月地关系的试题素材;世界文学名著《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的探险、搜救与遭遇等情节成为考查自然带知识的生动情境。   二是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不变。试卷涉及这一主题的试题占了25分之多。比如,反映长江三角洲热岛效应、咸潮侵袭、滩涂冲刷等环境问题的3道选择题,考查了考生对区域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应对策略的理解。试卷中要求考生对苏州等地“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提出建议、对桂林旅游业发展作出评价等等,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地理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三是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理念不变。试卷既重视课本中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表述,但又不受课本的束缚,大部分试题的素材均不是直接来自课本的。例如,湿地模拟实验、中英城市化水平比较、苏州与徐州在区域发展及耕地使用方面的比较,都是超出课本范围的,但解答问题所需的知识却是课本所涵盖的。与往年试卷相同的是,设计1-2道“过程型”试题,即试题中的部分新知识是刚接触的,例如“中英城市化水平比较”一题中出现的“经济城市化”是考生没有学过的新概念,试题给出了界定与解释,并提供了有关的统计图,要求考生通过理解与分析,对城市化发展问题作出解答,考查考生在一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学习能力。    2 .在“渐变”中凸显地理学科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地理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并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科学探究产生重大作用。通过高考,希望能引导教师学习地理新知识、新技能,创新地理教学。今年试卷在“三个结合”中体现了这一变化趋势:   一是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第12题巧妙地把两方面的知识进行“嫁接”,要求考生联系地形、季风、降水的知识回答日本不同地域径流量与补给差异的问题,联系工业、城市、人口分布的地理事实分析太平洋沿岸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联系流域综合开发原则描述日本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工作等。第14题将瑞士的区域地理知识与系统地理中的工业区位分析、逆城市化现象的判断相结合,展现了该国的自然地理风光与人文地理特色。   二是将多种地理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试卷突出了对地理思维的考查,相比往年试卷:试题的思维“含金量”更高了,全卷中简答题比重明显增加而填空题相应减少。试卷中考查的地理思维类型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列举、分类、说明、归纳、解释、分析、判断、比较、建议、评价等。其中列举、说明地理事物的有2小题,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瑞士馆的许多设计展示了瑞士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色,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比较、归纳地理特征的有7小题,例如“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分析、解释地理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地理规律的有9小题,例如“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评价地理资料、对解决地理问题提出建议的有8小题,例如对徐州、苏州两地经济发展的建议等等。这些试题的解答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地理思维的实际水平,对加强地理原理性知识的教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是将一般表述与计量模型结合起来。试卷更加重视对考生表述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引进了一定的计量方法。现代地理学研究往往用计量模型揭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关系、预测地理现象的发展趋势。第15题“中英两国城市化水平比较”,提供了4幅地理计量图,要求考生从中发现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之间、产业发展对人口城市化贡献的量化关系,并作出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文字准确的表述。这一思路将成为今后地理高考的趋势之一。 [[page]]    物理—— 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思想方法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物理卷注重对学科的重点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注意覆盖面,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均衡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其中牛顿运动定律、理想气体实验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功和能、电磁感应等一些主要知识点在试卷中占有足够的比例。    1 .体现课改理念   试卷体现“二期”课改新教材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试卷中。如有关伏打电池及电源电动势的概念,老教材虽然也有阐述,但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中对电源电动势概念的形成从本质上给予了全新、深入的介绍,并配以“小孩乘电梯升降”的实例给予形象生动的描述,以期学生对电源电动势这一重要物理概念有一深入浅出的认识与理解,第16题本着体现新教材的意图,考查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如第8题,考查“牛顿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史实,这一内容虽然在以往的教材上有相关的叙述,但在“二期”课改新教材上对牛顿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方法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的科学思想都作了详细的阐述,其目的是希望学生不仅要学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更要了解牛顿在20年的漫长研究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体现新教材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试卷中与新教材课本及练习册内容有密切相关的内容占全卷近30%。    2 .重视能力考查   如第19题“光强传感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进而运用获取的信息来处理与解决题目中给出的物理问题。试卷中其他不少题目考查学生多方面能力要求:如第10题、第15题、第17题考查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第7题、第14题、第24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能力;第9题、第13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第24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8题、第19题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等。    3 .引导重视教材   试卷传递了回归教材、重视课堂的的理念。我们在试卷中设置了很多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试题,这些试题有的直接取材于教材,如第1、2、4、6等题;有的反映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实验的要求,如第10、15、16、17题等。这类题目分值约占试卷总分的29%。 [[page]]    化学——落实课改“三维”目标 配合“二期”课改推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描述了课程的目标。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化学卷体现了这一目标。    一、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化学试题的取材大部分是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试题的知识点不超出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及理解熟练程度,计算题也是基于对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   1.学科的主干知识依然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如:第7题,以三种含氮化合物的反应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第8题,对物质的熔点、水溶性、沸点和热稳定性这些物质常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综合考查;第23题,以海洋中蕴藏着的化学元素为背景,考查了化学用语、原子的半径、周期表的结构、卤素单质的活泼性、氢化物的稳定性和卤族单质的键能与键长的关系。   2.试题的选材回归教材,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扭转仅仅依靠单一的反复做习题来应付考试的怪圈,同时也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如第11、26题。   3.考查考生应掌握但比较薄弱的知识点,以引导高中学校加强对这些基本知识和内容的教学。    二、加强对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   通过对考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体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过程和采用方法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化学现象、事实进行加工处理,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1.能将知识综合整理,使之网络化。考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知识积累和独立思考,将表面看似无直接联系的知识进行整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使知识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28题,考生须将两条生产流程的共同点与差异点进行分析对比,与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无误地解题。   2.能将实际问题分解,找出应答的关键。如:第13、15题,都需要分解问题,多角度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3.考查考生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选择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如第21题,必须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处理,对每个问题进行比较,最后作出相应的评价。第26题最后一问,解题时首先需计算出硫化氢气体与氧气的体积比,然后将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硫化氢与氧气在不同比值条件下反应产物的差异,得出结论。    三、充分考虑试题设计人性化   1.以学科的主干知识与学生熟悉的事物为载体,力求揭示科学的人文性,将科学和人文有机地融合起来,以考生熟悉的生活经历为背景来命制试题,使大部分考生易上手解题。如第1题,采用当前社会热点“节能减排”为背景来编制试题;第5题分析对化学反应特点的认识;第25题对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理解等。   2.注意整卷试题类型的合理分配,既要满足高常模参照考试的基本要求,又必须考虑到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考虑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各种类型试题的分配,力求达到一种平衡。传统改进型的有:第9、12、17、18、20题等;属于创新型的有:第4、6、13、26、29题等。   四、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   1.观察与识记。如第6题,通过对四幅实验装置图的观察,将得到的信息与记忆的内容相结合,就能正确解题。   2.操作与运用。考查考生掌握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正确选择、使用仪器装置和药品,正确运用实验操作完成实验的能力。如:第26题第1、2问。   3.分析与表述。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与基本操作,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解释说明,如第26题第3、4问,第27题第6问,第11题等。   4.设计与评价。要求考生将所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实验知识、设计、评价实验方案。如第16题,,第27题第1问,第27题第5问等。 [[page]]    生命科学—— 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生命科学试卷的特点是:基于“二期”课改教材的知识构架,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测量;兼顾对“双基”和创新性学力的考查。力求达到全卷难度中等偏易,力求与其他学科保持均衡,力求平稳过渡、稳中有变。    1 .严格遵守考试说明,对学科“双基”进行考查   “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分析、判断、解答问题的依据,离开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任何有关提高学生能力的理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试题仍然强调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的掌握。如选择题中绝大部分1分题,第20、21、26、29、34题,都是测量学生“双基”能力的题目。    2 .对过程与方法进行测量,体现“二期”课改的“三维”目标   “二期”课改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部分试题,一反过去静态呈现情境和设问的做法,将探究的路线和思路动态呈现或针对过程进行设问,开创性地实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测量。如第39、41题。同时此类题目分值较去年有所增加,以保证试卷的整体难度比去年略有提高,达到与其他学科的均衡。    3 . 试题情境新颖,测量创造性学力   生命科学“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了能在试卷中对学生的创新力进行测量,试题着力选择同时具备科学性、新颖性、易读性的情境。新颖性确保试题能对学生的创新性学力进行测量,提高试卷的区分度;易读性保证题干通俗易懂,不因学生阅读能力差异产生答题差异,从而确保测量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如第34题的第4小题,第36、37题,第38题第3小题,第40题第3小题。    4 . 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力求平稳过渡   今年是全面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第一年,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新增了不少知识点。试卷新增内容的试题多以教材上的图、表和内容为素材组织试题。如:第3、9、10、11题,34题图1和34题第1至3小题,以保证本试卷既能知识覆盖面达标,又能实现新增内容部分的平稳过渡。 [[page]]    综合能力测试——跨越学科,关注热点,体现上海特色    1. 跨越学科,体现综合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卷凸显“跨越学科,体现综合”的特点。试卷第Ⅱ卷6道大题分别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文明的社会整体性、“长江论坛”、自行车、环境中的铅污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为主题组织试题,做到了相关学科的自然融合。比如政治学科提到的“航运中心”与地理学科相关、地理学科提到的“长江口自然保护区”与生命科学学科相关、物理学科提到的“碳足迹”与化学学科相关、化学学科提到的“植物的铅含量”与生命科学学科相关,以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抓住热点,关注社会   在试题题干材料的选择方面,继续保持“抓住热点,关心社会”的传统。比如文理科卷的第1题取材于抗震救灾,文科卷第2题取材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第3题取材于上海居民使用自来水的两种调价方案、第13题取材于上海世博会场馆、第14题取材于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理科卷第14题取材于生活中的灾难逃生自救、第Ⅱ卷第28题取材于“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等,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对学生“关心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3 .依据教材,紧扣课改   在试题的设计方面,进一步落实“依据教材,紧扣课改”的思想。比如理科卷第4题的考点宇宙学、第5题的考点简单逻辑电路、第8题的考点DIS实验都是“二期”课改的新内容;第Ⅱ卷第29题“中国秦俑头像”、第45题“自行车图”等均直接取材于教材;第Ⅱ卷第45题“快速测量自行车的骑行速度”,整个第五大题“环境中的铅污染”等,均考查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二期”课改所倡导的。以上这些对于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二期”课改的教材,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对减轻学生负担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4 .体现上海特色   试题秉承上海高考要体现上海特色的传统。比如第Ⅱ卷第一大题的主题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第二大题的主题“长江论坛”均与上海有着密切关系。第Ⅱ卷第23题提到的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特有的有利条件、第27题提到的改革开放30年上海产业结构变化的统计图、第42题提到的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等,向考生传达了“活力上海”、“腾飞上海”的信息,很好地实现了考试中的教育功能。    5 .整体难度中等偏易   今年的试题,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力求各学科间以及学科内的均衡;在具体能力目标方面,适当增加对“假设和论证的能力”以及“评价和决策的能力”的考查,但力求四大能力的考核基本均衡;注意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在整合过程中,进一步调节难度,从而达到整卷难度“中等偏易”的目标。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晚报记者上午直击高考上海卷评析阅卷点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12 13:55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民网·晚报推荐】2009年秋季高考阅卷工作正处“进行时”。高分作文评分是如何出炉的?人工阅卷能否不出错?今天上午,本报记者来到位于某高校的阅卷点,目睹高考评卷过程。    阅卷至少要过两关   作文阅卷教室里十分安静,阅卷教师们每人对着一台电脑,手持鼠标,正慢慢翻看扫描入电脑的高考作文,几分钟过后,方才郑重地打出分数。   记者发现,电脑显示器已从去年的17英寸升级到19英寸,屏幕上显示的字迹清晰,阅卷老师可以选择绿、蓝、黄、红等背景颜色。桌面上摆着作文评分标准细则,还有风油精、眼药水等物品。   作文是考生语文成绩的重头,语文中心阅卷组副组长周宏说,中心组要求每名阅卷老师把手下的考生看作是“教了三年的孩子,带着爱心,公正、仔细、负责地评卷”,每篇作文都要认真对待。对于有考生担心会否有研究生参与批阅作文,周宏回答说:“从来没有研究生参加作文阅卷。网上流传的30秒钟批一篇作文同样不可能。”他还说,电脑设定时间下限,短于这个时间根本无法翻页。一篇作文阅完,至少要过两个老师的关。有一些还要过三关,起码12分钟。    电脑设卡控制打分   今年是材料作文,阅卷组不预设答案,鼓励各种文风并存,关键要看学生写的内容是否和材料有关,是否言之有据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为了防止阅卷教师评分时松时紧,电脑同样设立“关卡”:不时穿插标准卷,看阅卷教师打分是否有偏差;上午评过的试卷,阅卷中心下午可能又会发给原来的评卷教师再复评一次,看两次评分是否一致。   周宏介绍,一篇满分作文要出炉一定会经过中心组全体成员的讨论,包括作文6个小组12位组长,大多数人赞成,方能通过。同样,不及格文章也要经过小组长、中心组成员把关。    复评比初评更仔细   地理阅卷今年仍然采用人工阅卷。“我们严格掌握评分标准,因为每一分对每个考生来说是100%。”有着30多年阅卷经验的高考地理阅卷中心组负责人阎海云说。   二期课改后,考题让学生的发挥空间大了,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今天已是高考后的第三天了,我们一直到昨天下午还在不断讨论评分标准,喉咙都哑了。”阎老师说,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命题老师与中心组老师随时沟通,统一评分标准,做到公正、公平、正确。   地理阅卷由一人初评、一人复评。复评老师不是签字走过场,比初评看得还仔细,遇到错误要及时纠正,力争将误判降低到零。    小数点扫描没问题   今年数学首次开展网上阅卷,答卷中的小数点经过扫描是否依然清晰呢?考试院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透露,扫描高考试卷使用的是专业网上阅卷扫描仪,一小时扫描2000多张。考前已经多次测试,目前为止,未发生小数点出现问题。   本报记者钱滢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1

2010新民晚报"夏令热线"    

7月17日,由本报与市建交委联合主办的第18届“夏令热线”正式开通。 [详细]

政府资讯

市政府
我想看
数据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