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吕新民:带着晚报到黑龙江插队 邵新民:给老伴读报是最大的乐趣 刘新民:“旅游版”助我走天下 汪新民:在香港也订阅了晚报 吴新民:收集的报纸成了礼物 王新民:晚报是我的一字之师 汤新民:最喜欢看朋友发表的文章 王新民:女儿指着“新民晚报”叫爸爸 田文:父母寄来家乡的问候 吴天遐:我在晚报上露了一次脸 王秋睿:晚报杯足球赛令我难忘 叶晓晨:网上阅读让我心系祖国 宋涵慈:给海外学子带来激励 卞君:老树新花创新不断 刘琳琳:老师嘱我多看“夜光杯” 陈究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学生 姚明:我4岁就上了晚报 刘翔:全家都是“老晚报人” 庄泳:新民晚报是维系亲情的纽带 吴敏霞:父母为我保存厚厚的剪报 朱建华:美国版令我倍感亲切 孙雯:晚报让我成为多面手 常昊:我的围棋之路见证者 王励勤:读报,我首选新民晚报 蓝金:我与新民晚报的情缘,是从十多年前的那个深冬开始的 张景棣:我与国际友人的交往我与国际友人的交往
沈翠英:《新民晚报》是第一个和我亲密接触的媒体 孙灶立:我成了晚报头条主角 毛洪波:“小毛热线”成了专题报道 王翠玉:当我被人误解嘲笑后 傅佩娣:《新民晚报》是我这辈子的忠实朋友 陈介亮:女儿陈海新离我而去后 马海燕:我的晚报缘 吴尔愉:报道“空嫂”助我圆梦 俞卓伟:读《新民晚报》犹如照镜子 马卫星:有新民晚报真好! 包起帆:我的发明通过晚报家喻户晓 徐虎:最早报道我的是新民晚报 李斌:《新民晚报》报道为我澄清事实 朱雪芹:我至今还保留着几份2007年的新民晚报 公举东:始终不忘“我是一个兵” 厉明:晚报与我“心心相印” 钱龙根:《新民晚报》是我学习文化的老师 陈峥:自行车铃声伴着晚报来 马人俊:新民晚报助我形成人生信念 贺卫:晚报鞭策我经得起群众的监督 袁月全:很多人拿着晚报跑来法院 崔国友:记者敬业精神激情似火 吴旭峰:让见义勇为者不再流泪 胡传金:记者目睹我一夜抓32只老鼠 黄钧:我实现了自食其力的梦想 蒋奋君:大家的帮助让我不再孤独 包圣达:好心人顶着寒风为我献血 曹满燕:记者找我满足病重读者的临终愿望 罗敏:大山里的孩子看到了外面世界 王光烈:新民晚报为我讨回了公道 秦怡:搭着《新民报》的车回上海 余秋雨:轻轻叫一声“夜报” 尚长荣:我有50多年阅龄 王汝刚:我的《新民晚报》缘 黄豆豆:融入上海的文化窗口 曹可凡:教我如何不想“她” 韩寒:非常地感谢《新民晚报》 廖昌永:《新民晚报》相伴而行 张维华:我写稿子刊登在“蔷薇花下” 王宗南:读晚报知天下事 杨国平:晚报见证“大众”成长 范秉勋:打靶归来被晚报吸引 任军:见证新时代记录新民生 周支柱:《新民晚报》是留守妻儿的精神寄托 任虹:“大事小事一版不拉” 邵伟中:一个“地铁人”的晚报缘分
  • 2006年5月8日,新民晚报正式上线测试开通了新民网,地址为www.xmnext.com
  • 2006年9月9日,新民网于新民晚报77周年庆时隆重上线,成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民报系的新媒体平台,承担新民报系读者和报业资源整合任务。
  • 2007年4月19日,新民晚报数字报纸上线。
  • 2007年12月27日,新民网获 “2007年度新锐地方门户网站” 奖
  • 2008年1月28日,新民网新域名隆重上线,正式启用www.xinmin.cn
  • 2008年3月26日, 新民网荣获 “2007年度上海市网宣先进集体”称号。
  • 2008年7月17日,新民网获中国最具影响力都市报网站。【详细】
洋媳妇魏丽:很有上海味 专捉“三只手”的“三只手” 热舞女孩本是白衣天使 在家当店主 网聚八方客 漕港河上摇橹人 满屋子的书堆得像云南石林 上阵父子兵 飞车炫绝技 台胞夫妇的上海本色 用“巨型”底片记录楼兰传说 动物得牙病 也找他挂号 一家五口人 讲四种语言 一家三口都有绝活 一大家子天天围着鱼儿转 上海邻居为法国新人办弄堂婚礼 “杨百万”为炒股全家总动员 一个都市女孩的“武林外传” 他家就是一个超级球迷阵地 刘翔:家搬了,心会留在这里 10万根金线绣1条金龙 鸟王:把鸟当自家儿子养 看脚踏车的“资深群众演员” 200条鳄鱼 圆了梦 添了愁 走到上海 家就搬到上海 cosplay,一家三口一起玩 一对时尚母女 一份美丽事业 百岁老阿婆 飞针走线绣花鞋 一个人的菜场 服务千家忘自家 推开名嘴曹可凡的家门 50年评弹夫妇同奏生活金曲 洋女婿朗杰士 上海种菜14年 曲甜甜:为狗狗设计漂亮衣服 小夫妻猪倌 春节陪着小猪过 作画做人 “笔挺先生”一生挺直 空嫂吴尔愉:劳模爱美丽 金惠敏:果敢特警 漂亮妈妈 顾泉雄:“拖”着老伴去农村放电影 外来妹劳模朱雪芹的快乐生活 滕龙祥:天平路上第四代鞋匠 赵曾曾:用笑容温暖大家 听张剑平讲童工证背后的故事 蒋诗佳:13岁的杜丽娘 刘海:玩转石担石锁 包干家里重活 陈兴红:石头做出“山珍海味” 曹佳璐,汉服让她如此美丽 谢导家里来了瑞典特奥运动员 孙琦一家:画里画外的写意生活 彩陶“小琬子”,全家都是能工巧匠 一家四口 “蓬嚓嚓”乐融融 陈松国:把家变成“动物乐园” 夫是妻的脚 妻是夫的眼 周小燕,上足发条的经典老太太 我给第一套人民币当模特 “家庭发电厂”里的快乐夫妻 吴杰:抢做家务为了“驴”行天下 杨碧君:聂耳《卖报歌》报童原型 顾安平,视力只有0.1的成功男人 庄泳 沈坚强:夫妻都是火炬手 沈翠英捐房赈灾 家人全票支持 徐春香:与猎豹跳舞的年轻姑娘 蔡蕴博:香喷喷的蛋糕网上出炉 甲骨迷韩志强 甲骨文赞奥运 洪艺嘉:身怀绝技过平和日子 高慧:放弃城市工作 返回崇明务农 包畹蓉:花毕生心血 藏蟒袍霞帔 蓝天伉俪深情相约:“落地,请开手机” 柏万青:全家都是调解员 江峰:2年打造唐朝“明光铠” 张彦坡:瓦片铭刻石库门风情 张克春 和1000头奶牛有个约会 胡永红:一家三口都是园艺师 王伟平:走遍全国 宣传世博 邱财康:创造生命奇迹的钢铁硬汉 乐建成:见证田子坊变迁的“原住画家” 央金: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 南汇农家院 三代作画人 老丁“草根书屋” 全家出钱出力 倡导“左行右立” 一家三口齐出力 王家梁一家四口 乐享马上生活 阿捷里:汉族朋友,有空来尝尝孜然牛肉 李桂海:数着头发过日子
《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创办人为三名中央通讯社编辑: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陈铭德辞去中央社职务,自任社长。吴竹似、刘正华兼任编辑,在中央社支薪,报社工作也是尽义务。
  • 赵超构
    1953年1月至1992年2月担任《新民晚报》社长,并于1956年至1964年兼任《新民晚报》总编辑。
  • 程大千
    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任《新民晚报》总编辑
  • 蒋文杰
    1953年1月到1956年任《新民晚报》总编辑
  • 束纫秋
    1964年至1989年1月,任《新民晚报》党组书记、总编辑。其中,文革期间晚报停刊,于1982年1月复刊。
  • 丁法章
    1989年1月至1998年6月,任《新民晚报》党委书记、总编辑
  • 金福安
    1998年6月至2003年12月,任《新民晚报》党委书记、总编辑
  • 胡劲军
    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任《新民晚报》党委书记、总编辑
  • 陈保平
    2005年8月至今,现任《新民晚报》总编辑

策划、专题编辑:孙宇星|美术设计:谢辉|技术支持:张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