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文章_晚报体育版纪念报庆八十周年_专题_上海_新民网_为民分忧 与民同乐

首页

数字报纸

评论

视频

新民e会

房产

资讯

购物

汽车

晚报科教

上海慈善基金会官方论坛

手机新民网

法院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 > 专题 > 晚报体育版纪念报庆八十周年 > 候选文章

 新闻列表页
1
  • 朱建华和他的教练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3 17:18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83.1.6    一、平地飞起的新星   我国十九岁的跳高新秀朱建华,在今年第九届亚运会上跳过了二米三三的横杆,又一次把他自己创造的二米三二的亚洲最好成绩提高了一厘米。这条消息,不仅轰动了整个亚运会,还引起了世界体坛的关注。   人们赞扬朱建华,因为他具有一往直前的锐气。从去年六月到今年十二月一日,仅一年半时间,在他的训练日记上记载着四破亚洲纪录的光辉成绩:   一九八一年六月,在东京第四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上,成绩二米三十,打破了倪志钦保持十一年的二米二九亚洲纪录。   一九八二年六月,在北京国际田径邀请赛上,成绩二米三一。   一九八二年八月,在上海“金雀杯”田径赛上,成绩二米三。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在新德里第九届亚运会上,成绩二米三二。   他每破一次纪录,虽然仅比上一次提高一厘米,但这是高水平上的一厘米。它好比百米赛跑,在十秒的水平上,再要提高零点一秒,也是非常艰巨的。   如果翻开世界跳高名将的纪录卡来看,朱建华的成绩也是少有的。美国名将斯通斯,从一九七三年打破了倪志钦保持的二米二九的世界纪录后,虽然也三次更新纪录,但却花了三年多时间。苏联跳高好手亚辛科,在以后的两年中,又两次打破世界纪录,成绩也只有二米三四。而现在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东德运动员韦西格,在一九八○年八月一日创造了二米三六的世界新纪录后,今年的成绩还没有跳过二米三三呢。   朱建华不到二十岁,正处在最佳年龄和最佳竞技状态中。在最近举行的一次训练工作会议上,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赞扬朱建华的出色成绩将是打开我国田径运动新局面的突破口。它不仅是一个好成绩,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创造性的才能。   这颗平地飞起的新星是怎样出现的?朱建华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正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推荐理由   上世纪80年代,跳高名将朱建华的声名绝不会弱于现在的姚明、刘翔,他是那时的中国体育迷耳熟能详的风云人物。   1983年6月11日,在我国第五届全运会跳高预赛上,朱建华以2.37米成绩打破当时民主德国运动员韦西格保持的2.36米世界纪录,成为我国继郑凤荣、倪志钦之后第3位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3个月后的全运会决赛上,朱建华以2.38米的高度再破世界纪录;1984年6月10日,朱建华在德国又以2.39米的高度第3次刷新世界纪录……一年内三破世界纪录,这对于很少在国际田径比赛中创造佳绩的中国运动员而言,当属空前之举,朱建华因此被称为“跳高王”,风头之盛一时无两。   新民晚报对朱建华的报道具有前瞻性,因为在他破世界纪录前半年,本报就于1983年1月6日至11日,在体育版的《名将成功史》栏目中,连续6天以连载报道的方式,全面解读了朱建华的成材之路。以连载方式报道著名体育人物,当初新民晚报的这组报道算是开了先河,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自述   ■薛莉莎   其实自从1981年开始,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就开始崭露头角了,他从1981年6月到1982年12月,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四次打破跳高亚洲纪录。以当时中国的田径水平来说,冲出亚洲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朱建华成绩就显得特别突出,而且他当时还不到20岁,可谓前途无量。   朱建华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又是怎样冒尖的?这都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当时我正好负责报道田径,而且和朱建华以及他的教练胡鸿飞都非常熟悉,我有责任和义务为读者作出解答。因为当时的晚报体育版很少,而且文章一般都限制在几百字,所以决定采用体育新闻报道中非常少见的连载形式,来全面报道朱建华成功的幕后故事。   这一系列以《朱建华和他的教练》为题目的专题报道登出不到半年,朱建华开始震惊世界,从1983年6月到1984年6月,他在12个月内三破跳高世界纪录,最终成为一代跳高名将……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朱建华和他的教练
  • 排坛巾帼飞翔在万米上空 随中国女排前往洛杉矶途中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3 17:20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84.7.22   排坛巾帼飞翔在万米上空   随同中国女排前往洛杉矶途中   本报特派记者卢璐   本报洛杉矶专电CA983中国民航机飞翔在一万米上空。静悄悄的机舱内,中国女排姑娘换上了运动服,抓紧时间休息。一等舱里,郑美珠、梁艳睡得很香,姜英轻轻地走了进来,给她俩送吃的。她手里端着一盆奶油蛋糕,上面写着“为国争光”几个字,这是北京食品公司专门为中国健儿定做的。姜英看到她们睡得正浓,立即轻轻地退了出去。   这是记者同中国女排一起乘飞机赴洛杉矶途中,看到的一个镜头。   在机舱的另一角。周晓兰、杨锡兰正同一位华侨聊天。这位华侨妇女刚从祖国探亲回洛杉矶,正好和中国女排同机。她特意买了一本书,请全体女排队员签名。她说:她四月份在洛杉矶看了中国女排的比赛,看到了这些巾帼英雄的风采,于是,她立即预定了奥运会女排赛的票,可是票太难买了,登记后经过抽签,她才拿到了票。她说:“这太幸运了。”她对周晓兰说:“到时候,我一定为你们加油,希望你们夺标,为我们伟大祖国争光。”   周晓兰详细地为她分析了比赛形势,关键是第三场对美国队一仗,如果顺利通过的话,就可进入决赛。周晓兰说:“奥运会金牌谁都想拿,美国队是我们的老对手了,但我们会认真对付的。”   郎平在后舱打盹,荣高棠请她到一等舱去,说那里安静些。郎平裹着一条毛毯,坐在副团长路金栋旁边,美美地睡了一觉。随团的安大夫为她按摩脚跟抓紧治疗。这时,张蓉芳送来了大蜜桃,郎平笑了:“我福气最好!”    推荐理由   对中国体育来说,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意味着太多太多。许海峰射落第一枚奥运金牌,“体操王子”李宁一人独得3金,中国女排实现“三连冠”……毫无疑问,这是一届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奥运会,也揭开了中国奥运史的新篇章。   对于中国媒体来说,能在奥运现场见证中国体育军团的崛起,无疑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新民晚报有幸成为国内第一家派记者去美国采访奥运会的地方媒体,特派记者卢璐在洛杉矶现场采访奥运盛况,在半个多月内发回数十篇现场报道,让广大新民晚报读者得以在第一时间体验第一手奥运新闻。   袁伟民、荣高棠、吴数德、朱建华、张蓉芳、郎平、栾菊杰……当卢璐在奥运赛场与这些中国体育界的风云人物一一面对面时,这也充分体现出新民晚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并为晚报在赢得了无上荣誉。    作者自述   能成为国内第一个现场采访奥运会的地方媒体记者,我是无比幸运的,其实这次采访机会来之不易。   在洛杉矶奥运会之前,新民晚报还没有派记者去国外采访过。1984年5月,我听说一家地方媒体在办理奥运采访事宜,因此对总编辑束纫秋使了个“激将法”:人家能去,为何我们不能去?其实老束也是很想派记者去的,他答应只要能弄到采访名额,就由体育部派人去洛杉矶采访奥运会。   我以前当过专业运动员,在国家体委人脉还比较熟,因此报社立即派我去北京“公关”。当时时间已经非常紧,但我找了好几个体委领导据理力争,新民晚报在国内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应该得到去洛杉矶采访的机会,最终我成功争取到一个宝贵的采访名额。   7月20日,我和中国女排以及体操队一起踏上了奥运征程。在奥运会上,我采写了开幕式、女排、田径等项目比赛的新闻,采访了荣高棠、袁伟民、郎平、朱建华等官员和运动员,我在现场见证了中国奥运军团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排坛巾帼飞翔在万米上空 随中国女排前往洛杉矶途中
  • “篮球之家”的一颗小明珠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3 17:28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84.9.14   瞧!这张照片上的那个胖乎乎的小家伙,手里拿着一个特制的小皮球,看样子还刚刚学会拍皮球,竟吵着要和他爸爸比个高低:   这孩子今年刚满四岁,身高已达一米二十五,体重五十三斤,妈妈要给他买三十二码的鞋子!他是原上海男篮、现上海工人队主力中锋、身高二米零八的姚志远和身高一米八八的原中国女篮队长方风娣夫妇的儿子——姚明。   也许是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父母亲有心栽培,姚明从小灵活好动,特别喜欢皮球。去年全运会篮球决赛时,中国女篮教练周懿娴十分喜爱姚明,把自己喜欢的一个特制的小篮球送给了他,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篮球运动员。姚明整天抱着小皮球不放,吵着要爸爸妈妈教他打篮球A父母亲一有空便跟他“耍球”,逢到自己训练和比赛,也常带他去看球。有时,他撒娇吵闹时,妈妈只要拿着小皮球来哄他,立刻就会破涕为笑。做爸爸妈妈见到这种情景,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真希望他快快长大,成为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1小家伙一个劲的长高,有时还会惹得爸爸妈妈“生气”姚志远开玩笑地说:“要带他出去玩玩,到公园、坐车都要买票;就连给他理发,也要按成人的价格付钱!”   姚明的胃口真好,每天吃两只鸡蛋、两瓶牛奶,特别是吃饭离不开鱼。但爸爸妈妈总是自己省吃俭用去满足他的胃口。   当我们来到这对篮球夫妇之家时,正逢姚明四岁生日。他午睡刚醒,手揉着惺松的眼睛就嚷着:“爸爸带我去打篮球!”年轻的爸爸无奈地双手一摊对我们说:“答应他的事,就非得要按期执行。”当他们父子俩来到院子里玩皮球时,看到姚明的认真劲儿,谁都会对这棵可喜的幼苗感到喜悦。   蒋家风张京生文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篮球之家”的一颗小明珠
  • “竹园棋林中的小蜜蜂” 围棋国手战的小客人常昊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3 17:29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84.9.26   “竹园棋林中的小蜜蜂”   围棋国手战的小客人常昊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置身满园皆竹的扬州个园,对这位死缠硬磨拖着母亲来观摩围棋国手战的小男孩常昊来说,满脑子都是黑棋白子,而把满园的修篁翠竹冷落了。   他一会儿从这张赛桌钻到另一张赛桌,看得津津有味而有点出神。在不看棋的时候,也是开口聂卫平、闭口石田芳夫。这个今年只有七岁的常昊,在上海的童龄小棋手中小有名气,曾获市儿童比赛的亚军,他怎么会跑到扬州来观看围棋国手战的呢?   他的母亲、一位纺织工人出身的普通干部周樾说:“常昊是上海市体育俱乐部围棋教练邱百瑞的学生,邱指导这次到扬州担任国手战的裁判。他便吵着要到扬州来,说要同聂卫平下下棋。我乘到南京探亲的机会,便带他一块儿来了。”   一到扬州,常昊成天同国手们在一起。不知是过于紧张还是棋路陌生,一天上午,他与聂卫平下让五子棋,他输了;晚上同北京棋手吴玉林下让四子棋,又输了。第二天,他钻到了钱宇平的宿舍里,拉着刘小光下了一盘,让五个子,他又输了。他说:   “这下回去要被爸爸揍了!”不过,他仍想下棋,他说:“我还要去找马晓春、钱宇平叔叔们下棋……”   听他母亲讲,常昊离开棋就浑身难受。他跟母亲去看望在南京机场工作的叔叔,他对飞机的兴趣不大,还是吵着要下棋。   他叔叔从部队里找来了一个会下棋的连长,不一会就被常昊吃了一个七零八落,弄得人家不好意思再同他下棋了。   常昊很小的时候不识时钟也不识钞票,但就喜欢下棋,什么斗兽棋、军棋、象棋,直到围棋。正因为这个原因,他父亲把他送到了围棋教练邱百瑞的门下。   常昊下棋,看来很有天赋,参加比赛的钱宇平说这小孩一看就很聪明。十七日,常昊看了曹大元与钱宇平的一盘棋,第二天就自信而得意地对曹大元说:“我能把你们昨天的对局复出来。”曹大元不信,他便当场复盘,整整一盘棋,仅只摆错了一个子。这使曹大元感到很惊讶。聂卫平也带着赞许的口吻对常昊说:“你前半局还不错,但后面就露馅了,今后还要努力呀。”常昊听了连连点头。   在个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小常昊,今晚我们杀一盘。”常昊这几天是够幸运的,因为他生活在这么多围棋国手中间。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竹园棋林中的小蜜蜂” 围棋国手战的小客人常昊
  • "我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访世界拳王阿里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3 17:32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85.5.17   “我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访即将来沪的世界拳王阿里   【新民网•晚报推荐】昨天下午,在西安市陕西体育宾馆,本报记者访问了誉满全球的前世界重量级拳王穆罕默德·阿里。   记者:“在中国访问五天,你有什么感受?”   阿里:“中国很干净,非常热爱和平,社会秩序非常安宁,有纪律。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国新技术,使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伟大的传统,普遍尊敬老人,社会道德很好。我希望这优良传统,不要因西方的影响而丧失。将来我还会再来,时间更长,和儿子、女儿们一起来,让他们都看看。在美国,所有人都认识我。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早把我访华的消息报出去了,因此人人都等待我回去告诉他们我看见了什么。我将大声地说:我看见一个美丽、幸福、和平和充满希望的中国!”   记者:“十八日你将动身前往上海访问,我们报社将在二十日为你举办一次上海市拳击对抗赛,有十对上海最强的运动员为你进行表演,你感兴趣吗?”   阿里:“我很感兴趣。希望会见中国的拳师,希望和中国国家体委合作,进一步确定目标,作出周密的计划和安排,选拔最优秀的运动员到美国去培养,在奥运会上夺金牌。”   记者:“上海观众很希望看到你的拳坛英姿,你有兴趣上台为他们表演吗?”   阿里:“有!有!要和最好的拳师较量!见识见识。”   记者:“你对中国的拳击水平印象如何?”   阿里:“中国拳击运动水平比我想象的要高。在北京,我看过一些表演,他们速度快,身体灵巧,水平很高。我希望能用阿里的方法来训练他们的素质、技术,教他们用阿里的方式来打拳,三年之后他们便可以在国际拳坛上夺魁。在奥运会夺金牌没有问题!我特别高兴地注意到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先生很重视拳击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中国在未来的拳击比赛上夺金牌他很有信心。这使我受到鼓舞。中国不仅有漂亮的拳击训练场,有知识的教练员和身体强壮、有力的运动员,更使我兴奋的是,我在北京体育学院表演拳击时,观众表现出来的那种空前的热情。这充分表明拳击运动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开展这个项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记者:“据说,拳击是项很危险的运动,你是怎样看的呢?”   阿里:“根据美国和西方研究的结果,至少有十二个以上的运动项目比拳击更为危险:如跳水、赛马、足球、橄榄球、体操、赛车、自行车等等。”   记者:“你对目前世界拳坛的评价如何?”   阿里:“拳坛的巨大影响,需要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物。现在的拳王是霍姆斯。他的所有比赛却都在美国打,这样霍姆斯的知名度就下降,就不会在全世界享有声誉。正如大海波浪有高潮、低潮一样,阿里创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我相信,一定会有新的阿里出现,这个新的阿里可能在中国。因为中国有十亿人民,有基础雄厚的拳击队伍。”   记者:“你退出拳坛后到现在,主要做些什么事?”   阿里:“应各国团体和政府领导人邀请,这几年我几乎跑遍了全世界。我有两个理想:首先是宣传和平、反对战争,过去我宁愿坐牢也不愿参加越南战争;其次是加深美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这我有很好的条件,在世界上,特别是在西方,人们不知道外国总统是谁,但人人都知道拳王是阿里。”(美洲拳击体育运动友好协会秘书长王亚平插话:在北京,姬鹏飞会见阿里时,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特别指出:阿里作为友谊大使促进美国和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作用,要比职业外交家大得多。)   记者:“听说你夫人是位电影演员。”   阿里:“是的,她拍电影,做广告,当模特儿,因为她长得很漂亮。你可以看到,她是多么漂亮。她是全世界拳王级的美人。”   记者:“你有几个孩子?”   阿里:“八个。”   记者:“你有男孩吗?”   阿里:“我只有一个男孩,剩下七个‘错误’。所以我要让一个男孩去看住七个女孩。这对小阿里来说是个很艰巨的任务。”   记者:“你儿子今年几岁?他也喜欢拳击吗?”   阿里:“他今年十二岁,也很喜欢拳击,但更想当个律师或医生。”   记者:“我看见你早晨在骑自行车,你现在还锻炼身体吗?”   阿里:“当然,我经常跑步,到运动场打拳,早晨骑自行车,身体不错,还是重量级!”   记者:“你很喜欢写诗,到中国以后,你还写过吗?”   阿里:“我在北京写了一首诗,念给你听听:   你们都有决心,你们都有意志,中国是一个大国,那是拳坛的威力。”   本报记者葛爱平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我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访世界拳王阿里
  • 中国女排三战连捷捧走新民晚报杯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3 18:36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85.5.25   世界强手六场大赛各显英雄本色   中国女排三战连捷捧走新民晚报杯   【新民网•晚报推荐】历时三天的“新民晚报杯”上海国际女排邀请赛,经过六场紧张激烈、友好的比赛,昨晚在上海体育馆降下帷幕。在昨晚进行的最后一场比赛中,中国女排以三比○(十五比八、十六比十四、十五比九)战胜日本女排,以三战皆捷的成绩夺得冠军,捧走“新民晚报杯”。古巴女排昨晚以三比○(十五比五、十五比九、十五比十三)战胜上海联队,以三战二胜一负的成绩名列亚军。日本女排三战一胜二负获得第三,上海联队名列第四。   “在技术上,谁不抓高度和速度,谁就会犯错误!在人材培养上,谁不重视后备力量培养,谁就会倒霉!”——这就是“新民晚报杯”上海国际女排邀请赛带来的新信息。参加这次比赛的中国女排、古巴女排和日本女排,都是新老交替后的新队伍。从新手们的表现来看,世界排球运动越来越朝着快速、高度和技术全面的方向发展。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古巴女排,队员不但年轻、有高度,而且以出众的素质和惊人的弹跳,给对手不小威胁,使人看到这个球队的巨大潜力。中国女排的新阵容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精神气质、拚搏精神和良好的技战术。   三天来,共有五万多名观众观看了比赛。广大排球爱好者文明看球、遵守秩序、讲体育道德的良好风气,也给客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昨晚比赛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教、市体委主任沈家麟分别给获得冠亚军的中国女排和古巴女排发了奖杯,本届邀请赛组委会主任朱勇和组委会副主任、本报总编辑束纫秋给获得第三、四名的日本女排和上海联队发了纪念杯,并向各队赠送了杯赛吉祥物,活泼可爱的熊猫。   在邀请赛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谈家桢会见了各代表团团长。   今天,中国女排、古巴女排、日本女排都离开上海,移师北京。参加在二十六日举行的中、古、日、苏四强的“海鸥杯”女排赛。   (家风)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中国女排三战连捷捧走新民晚报杯
  • 沪规模最大的中学生足球赛"新民晚报杯"赛拉开战幕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3 18:39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86.7.6   本市规模最大的中学生足球赛   “新民晚报杯”赛拉开战幕   【新民网•晚报推荐】本市最大规模的中学生足球比赛——“新民晚报杯”上海市中学生足球大赛已于本月一日拉开战幕。   参加比赛的共有来自市区和郊区二百四十五所学校的三百八十七个代表队,其中包括二十五支女子足球队。   比赛采用初赛、复赛形式进行。初赛至本月二十日结束,每八个队中取一个队参加复赛。全部比赛将于八月中旬结束。   如何扭转上海市足球运动青黄不接状况,并使之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我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作出贡献,是本市各界关心的问题,许多足坛宿将认为,举办中学生大赛,无疑是促进普及足球运动的良好途径。   (张业端盛善明)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沪规模最大的中学生足球赛"新民晚报杯"赛拉开战幕
  • 马晓春成为中国第一位“天元”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3 18:46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87.3.12   【新民网•晚报推荐】(记者徐世平)今天上午十点四十二分,当年轻的马晓春九段在棋盘上落下最后一颗黑子时,他已经成了中国围棋史上的第一位“天元”。   马晓春今年二十三岁,浙江嵊县人。   他是在今天上午快棋决赛中以四分之三子险胜聂卫平而获得这一称号的。在总共三局两胜制的决赛中,马晓春以二比一获胜。今天上午的快棋赛,仅耗时一小时十二分,共走了二百七十多步。   中国围棋“天元”赛是由新民晚报和上海围棋月刊联合主办的高水平围棋大赛,当今中国棋坛的所有围棋高手都参加了比赛。他们是现今八段以上棋手,男子全国前三名、女子全国冠军,以及部分优秀的七段棋手。   聂卫平、马晓春、曹大元九段直接进入了上海的决赛圈,刘小光八段则在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进行的预赛中脱颖而出,夺得了决赛的另一个席位。结果,聂卫平九段二比○战胜曹大元九段,马晓春九段二比一战胜了刘小光八段,夺得了最后的决赛权。   中国围棋“天元”赛的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赞赏。聂卫平、马晓春、曹大元九段等围棋界人士对新闻报刊首次举办围棋大赛表示由衷的感谢。   据协商,中国围棋“天元”赛将一年举行一次,选择在每年的春暖花开的季节进行。比赛从第二届起将采用预赛和挑战赛相结合的办法,即从预赛中产生一名挑战者,然后再由挑战者向“天元”称号保持者进行五局三胜制的挑战赛。   据悉,新民晚报和上海围棋月刊将在举办中国围棋“天元”赛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时机筹办中国和日本两国围棋“天元”的决战。昨天,主办单位负责人表示:“希望这一想法早日变成现实。”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马晓春成为中国第一位“天元”
  • 约翰逊百米决赛时服用兴奋剂被取消金牌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3 18:48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88.9.27   约翰逊再次欺骗全世界   百米决赛时服用兴奋剂被取消金牌   本报汉城今日电(特派记者徐世平)第二十四届奥运会昨天出现爆炸性新闻:加拿大运动员本·约翰逊因服用兴奋剂(合成代谢类固醇)被取消比赛资格,他所创造的男子100米世界纪录和男子100米跑金牌也被宣布取消。这是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米谢尔瓦尔伊尔在今天上午10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这一决定由萨马兰奇亲自签署。   9月24日,本·约翰逊在本届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以其惊人成绩(9·79秒)战胜了刘易斯,并打破男子100米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并认为是打破了“人类极限”。比赛结束的当天下午,约翰逊久久未在记者招待会上出现,引起记者们的种种猜测,加之约翰逊的表现有些怪异。因此,有关约翰逊的服用兴奋剂的传说便开始流传。   本报记者在比赛当天挤到兴奋剂检查室门口,打听到了两条重要新闻。第一,约翰逊在比赛发奖结束后,一直拖延验尿,并以“没尿”作为借口,引起检验人员怀疑。第二,在拖了一个小时后,取尿检查结果已发现约翰逊服用兴奋剂,因此在是否继续让约翰逊参加记者招待会的问题上,有关官员举棋不定,出于谨慎的考虑,最后还是决定让他参加记者招待会。但时间已过去两小时。   国际奥委会听取了药物检查委员会的报告后,进行了数次会议研究此事,并在昨天晚上再次对约翰逊进行了第2次检查,仍然证明约翰逊有服用兴奋剂的痕迹,而且证明是9月24日以前服用的。在今天凌晨5时(当地时间),萨马兰奇召集国际奥委会11位执委开会,并一致同意作出了这一决定,萨马兰奇并亲自签署书面声明。这表现了国际奥委会的一种矛盾心理。因为,约翰逊服用兴奋剂的丑闻,已使本届奥运会大失光彩。   有关约翰逊服用兴奋剂的事情,早在去年六月第二届罗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便有议论。当时,预赛时窝窝囊囊的约翰逊竟在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惊人成绩,而使刘易斯9秒93的成绩黯然失色。赛后,刘易斯便在公开场合未指名地指责约翰逊服用了兴奋剂,并抱怨国际田联在服用兴奋剂问题上“庇护某些人”。   由于约翰逊已被宣布取消他的金牌和世界纪录,美国刘易斯的银牌变成了金牌。同时,约翰逊还被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田联制裁两年之间不得参加任何比赛。这对约翰逊本人将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打击。约翰逊从此可能“一蹶不振”。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奥委会执委会的会议上说,约翰逊是有罪的,但他周围的人更加有罪,服用药物完全是欺骗,我们不能容忍这种行为。我们正处在困难时期,但我们必须坚持原则。   本·约翰逊已于今天上午10时50分(当地时间)乘飞机转道美国回国。当消息传出后,众多的记者赶到机场采访约翰逊。本·约翰逊在机场说:“我无话可说。”据悉,今天下午国际田联也将就此事举行新闻发布会。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约翰逊百米决赛时服用兴奋剂被取消金牌
  • 谢齐争霸最后一仗目睹记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3 18:58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91.10.30   谢军,闪动着激动地泪花   ——谢齐争霸最后一仗目睹记   谢军终于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没有身历其境,亲眼看到昨天比赛的全过程,很难想象这场比赛激烈情景。   下午3时整,满头白发的英国著名裁判威德先生按动了计时钟,谢军执白先走挺前兵,齐布尔达尼泽竟也挺了马前兵,坐在我旁边的戚惊萱教练轻轻地“噫”了一声:这步棋太怪了。果然,齐布尔达尼泽很快把6个兵挺进到第六格,把双象、双马埋伏在第七格,最后才是双车王后,三道防线就象筑起一堵厚厚实实的墙。黑棋不和谢军正面交锋,这样就避免了被谢军轻易兑子弈成和棋的可能。事后我才知道这个布局叫“乌弗姆采夫”防御,奥秘是收紧防线,伺机反击。   谢军愣了一下,这个布局在过去收集的资料中没有。为了应对,谢军不得不步步思索,7步棋竞走了16分钟,而齐布尔达尼泽却仅花1分钟。   齐布尔达尼泽仍然不急于发动进攻,谢军也不敢贸然进攻。他俩创下了本次“世纪大赛”的新纪录—一赛完两个小时双方竟然没有吃一个子,也没有一个子过中线。   但是第十六回合,齐布尔达尼泽进攻了。她在调兵遣将后,首先从中路突破,这正是谢军布阵中的弱点。谢军赶快运兵堵截,经过一阵厮杀,双方兑掉后,象、兵,棋枰局势开始趋向缓和,形成谢军拥有双车三兵,布尔达尼泽只有双车二兵。可是这时的谢军急于扫兵,走错了一个次序,再一次被齐布尔达尼泽的双车联手抢占了二格要道可攻可收,而谢军仅有一车护王,另一车鞭长莫及,局势再一次对谢军不利。   谢军凝视着棋枰,久久不落棋子。齐布尔达尼泽退到小休息室休息。大约15分钟左右,谢军毅然挺e、g线上的兵直冲对方底线,齐布尔达尼泽立即用双车联手优势逼谢军对兑一车,然后把自己的b兵向谢军阵地疾冲,双方的兵就象百米赛跑。面对这错综复杂的变化,整个赛场鸦雀无声。谢军整整考虑了10分钟,毅然放弃七路兵,把车抢先追回到自己的底线,同时把h线的兵冲过去。这样,双方都有一车,但也都被兵牵制。弈到62回合,谢军果断用车换兵,终于形成王兵对王车的正和残局。   一场扣人心弦的激战终于鸣金收兵,谢军以8.5对6.5的绝对优势提前一局登上世界冠军宝座。我从观众席冲进赛台拍摄她和齐布尔达尼泽在比赛纪录纸上最后签名的镜头,当时她相当镇静。但她走出赛场,热情观众和华人都涌向前向她欢呼、鼓掌,一位72岁的老华人激动地对她说,这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所有在海外的华人的光荣,这时我发现谢军眼睛也有些润湿了。年轻的谢军终于在这次世纪大战中懂得了“祖国荣誉”的真正含意。    推荐理由   谢军,一位刚满20岁的北京“黄毛丫头”,面对世界棋坛的巨无霸一一连续保持5届世界冠军头衔的苏联名将齐布尔达尼泽,这一仗何等艰辛!更何况这场被国际棋坛誉为“世纪之战”的冠军挑战赛对卫冕方明显占“便宜”一一齐布尔达尼泽在16局棋赛中只需取得8分(胜1局得1分,和局得0.5分,负局零分)即卫冕成功,而作为挑战者谢军必须取得8.5分才能获胜。   但谢军在强手面前没被吓倒,不断吸取教训和顽强拚搏终于以8.5对6.5的绝对优势击败对手,提前一局登上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宝座,同时也结束了苏联人独霸女子棋坛41年的历史。   中国棋手的胜利,震惊了世界棋坛。   为报道谢齐“世纪之战”《新民晚报》特派记者赴马尼拉采访,在一个多月连续报道中,读者通过晚报详尽及时了解比赛实况,由于是独家新闻,一时间北京零售的《新民晚报》经常脱销,一度出现一报难求,而上海零售报摊常出现排长龙购报队伍。   谢军夺冠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中国体育健儿勇攀体育高峰的信念,同时也在广大青少年中迅速掀起国际象棋热潮。更可喜的是,在谢军夺冠的精神鼓舞下,18年来在世界棋坛上又涌现诸宸、许昱华、赵雪等新一代世界冠军。   《谢军,闪动着激动的泪花》是谢齐“世纪之战”最后一战,它见证了新老二代棋后决战历史瞬间。该文获得第二届(1991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时该文和有关“世纪之战”谢军夺冠系列报道(一组)获上海首届(1991年度)新闻奖一等奖。    作者自述   在菲律宾采访谢军和齐布尔达尼泽的“世纪之战”前后达40多天,中国代表团遇到很多开心事、趁心事。每次谢军棋赛取胜,不仅代表团庆贺鼓励,当地的华人华侨甚至大会裁判也赶来祝贺。但是40多天的棋赛中,也碰到不少烦心事,恼火事。最令人无法承受的是代表团行动不自由一一大部分时间是“关”在饭店。为了保证代表团的安全和棋赛的顺利进行,大会负责安全的官员(据说是位少校军官)给每个代表团配二名带枪的保镖,棋手更是严格控制不能外出。据说齐布尔达尼泽为此曾和那位少校大吵一场。中国代表团有次集体去超市购物,两名保镖和司机3人紧跟谢军,寸步不离,把谢军前一天赢棋的好心情“跟”得荡然无存。我和<中国体育报>记者因伙食自理,每天需外出就餐,开始保镖也要“守职”,我们赶快惋谢,他们也不在坚持。可是一天我俩出去吃午饭,顺便去超市买些食品回住地,谁知光天化日下竟遭十多个少年打劫,他们手拿报纸,乍看似在推销报纸,几个人围挤住你,有的解衣扣,有的摸口袋。经过这么一吓,我们也不敢外出,长时间只能呆在房间啃面包或泡方便面。那时的情绪简直坏透了。   尽管如此,18年前我能亲身经历那次“世纪之战”,目睹谢军经过顽强拚搏,终于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的全过程,及时发回报社,与广大读者在第一时间共享中华儿女为国争光的胜利欢乐,在我的新闻工作生涯中留下终身难忘的一页。马尼拉40多个日日夜夜,值!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谢齐争霸最后一仗目睹记
  • “大众”三巨头昨为中国足球找出路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4 15:24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92.2.3   为足球拜年   “大众”三巨头昨为中国足球找出路   昨天是农历小年夜。一大早,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吉安和总经理方宏便驱车来到龙柏别墅副总经理斯蒂芬·梅斯曼博士家中,名为拜年,实际上却带着一项重大的足球计划,……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中国奥林匹克足球队1月30日晚蒙难于“黑色的9分钟”后,身为球迷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裁方宏夜不能寐。他想:“输了球,我们不能光是埋怨与指责,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应该为中国的足球分担忧愁……”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方总脑海里产生了:人们都说中国的教练不行,我们能不能为中国足球队聘请一位德国的优秀足球教练,上海大众有这样的财力,也有这样的便利条件……前天上午,方总把自己的想法同公司的许多部门经理通了气,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同时,他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斯蒂芬·梅斯曼副总经理,没想到也是一拍即合。梅斯曼还兴奋地表示:“明天来我家细谈……”   梅斯曼,这位德国籍的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曾经是一位优秀的击剑运动员,也是一位十足的足球迷。他在家中热烈地欢迎方总和陆董事长的到来。他说:“德国每年都有许多足球教练到发展中国家,我相信他们也会愿意到中国来。”   方宏总经理,这位原上海交通大学篮球队员,据称在1946年就开始看足球的球迷,坦率地谈了自己的计划:“第一,我们要请德国最好的教练,钱方面没有问题;第二,我们希望我们请来的教练能执教国家队;第三,我们的目标是争取中国队在明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出线……”梅斯曼博士极为赞同。   方总是个极为爽快的人,他说:“我希望我们的计划能得到国家体委、中国足球协会的支持。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将通过两个渠道来聘请德国教练,一是请中国足球协物色人选;二是委托我们的合作伙伴——德国大众替我们想办法。”梅斯曼博士笑着说:“德国大众没有问题。”“下个月,我们将去德国大众开董事会,到时希望这件事能有点眉目。”方总进一步深会化话题。   “不过,我们还应考虑协调好请来的教练和中国教练的关系……”陆吉安董事长似乎看得更远、更周详,提了不少补充意见,显得“老谋深算”。   方总、梅斯曼、陆董事长三人越谈越投机,计划也越来越周密。方总激动地说:“聘请德国教练,仅仅是我们走的第一步。上海有三百多家合资企业,将来我们还可以倡议,集资帮助中国足球队去国外长期集训和比赛……足球应该是个‘特区’,也应该有更多的特区的政策。”   就这样,方总和陆董事长拜完了年,带着他们的足球计划离开了静谧的龙柏别墅……   他们的计划能实现吗?   本报记者徐世平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理由   如今,外籍教练对于中国足坛而言已经司空见惯,十分普遍。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足球洋教练在中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1992年年初,当时本报记者徐世平一篇《爱你恨你,问君知否?》文章,引起中德合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高层的共鸣,产生了出资为中国国家足球队聘请德国主教练的想法。   中国足协最终在6月请来德国人施拉普纳担任中国队主教练,开创了中国足球聘请洋帅的先河,并在中国体坛引发轰动效应。   尽管施拉普纳在中国的“足球使命”,并不尽如人意。不过聘请洋帅对中国足坛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10年之后,米卢率领中国队实现了进军世界杯赛的梦想。   作为媒体,《新民晚报》参与策划引进第一位足球洋帅,为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自述   1992年1月30日,中国足球队在经历了曾雪麟的“5.19”、高丰文的两个最后“三分钟”后,再次遭遇徐根宝的一个“黑色9分钟”。第二天,我在《新民晚报》体育版写了一篇千字文:《爱你恨你,问君知否?》。这篇文章打动了时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裁的方宏。   中国足球队蒙难“黑色9分钟”,身为球迷的方宏夜不能寐。他读到了我的文章,更是感慨万千。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里产生。我们能不能为中国足球队聘请一位德国的优秀足球教练,上海大众有这样的财力,也有这样的便利条件。当即,方宏将自己的想法,同公司的管理层沟通,并征求了德方副总经理斯蒂芬·梅斯曼的意见,两人一拍即合。然而,上海大众仅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他们在国家体委并没有人脉。于是,他们想到了《新民晚报》,想到了我。第二天,上海大众两位高层人士来到报社。于是,我们仨精心策划了一次以中国足球为主题的拜年活动。   2月2日是小年夜。上海大众董事长与总裁,驱车到德方副总经理梅斯曼的家里拜年,并带去了一份重要的历史性的计划:为中国国家足球队聘请一位德国的“洋教练”。这次拜年,上海大众特意派车将我接去,以便目睹这次重要的拜年活动。第二天,我在《新民晚报》的显著位置,刊发了一篇文章:《为足球拜年》。在这篇文章中,我详细披露了上海大众聘请“洋教练”的具体想法。一、我们要请最好的德国教练,钱不是问题;二、我们希望请来的教练直接执教国家队,而不是顾问;三、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中国足球队冲进世界杯。这篇文章,引发了巨大反响。   中国足协在舆论压力之下,开始了与上海大众的接触。短短四个月后,一位叫施拉普纳的德国老头,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之中。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教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洋教练”。   在上海大众、《新民晚报》的撮合下,1992年6月15日,施拉普纳夫妇经法兰克福、转道香港飞抵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开始了他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的生涯。 [全文]
    “大众”三巨头昨为中国足球找出路
  • 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今晚挂牌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4 16:05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93.12.10     足坛闹新事企业“购”球队   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今晚挂牌   本报讯(记者葛爱平)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将于今晚成立。据记者从多种渠道获得的消息证实,这个申花足球俱乐部将是目前我国足坛上唯一的一家由企业管理的球队。   申花足球俱乐部由上海申花集团“收购”原上海足球队,并以企业似的管理,在人事等一切重大问题上通过俱乐部最高领导层——董事会决定。原上海足球队的上级市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以球队住房和训练球场作固定资产投资,运动员、教练员的工资、奖金等其他待遇均脱离体委,由俱乐部承担。   另据消息称,申花足球俱乐部已正式聘请原中国足球队教练徐根宝担任俱乐部总教练。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理由   上海申花,对于上海球迷来说,这个名字早已如同心底的烙印,无法抹去。从1994年开始,申花队驰骋在国内赛场,两夺顶级联赛冠军,给上海球迷带来无数欢乐。从当初上海足坛的一个闪亮标志,申花,现在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   如今,翻开沪上大大小小报纸的体育版,申花始终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对于申花队的报道,可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媒体间的激烈竞争,从申花报道中即可见一斑。不过,时光追溯到1993年,在媒体发展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记者展现出的高度新闻敏锐感和前瞻性,相当难得。   对新民晚报体育报道来说,这次看似平常的报道,却有不同一般的意义。在当时,这是球迷了解申花的主要窗口。而之后,如同新申花的蹒跚起步,我们也开始了关注申花,关注上海足球的脚步。作为媒体,我们和申花一起成长,和球迷一起快乐。    作者自述   中国足球职业化已经进入第16个年头,申花最初如何成立,幕后有何故事?球迷或许已经淡忘,但作为当年全程参与报道的记者,至今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申花俱乐部成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一件是确定接手新俱乐部的企业。因为要走市场化道路,之前就赞助上海队的三灵电器厂很快就确定入主。当时,申花只是该厂的一个热水器品牌,但因为这个品牌较有知名度,寓意又好,新俱乐部就被命名为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   其次,新俱乐部成立,选帅工作自然也要重新开始。最后,在徐根宝和王后军这两位上海滩名帅之间,俱乐部选定徐根宝为主教练。当时,新民晚报对申花成立前前后后,大事小事都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在球迷中间引起很大的反响。作为体育记者,能亲身见证这一上海足球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也算一桩幸事吧。 [全文]
    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今晚挂牌
  • 孙雯致信新民晚报 信中说“我渴望读书”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4 16:07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95.1.11   “ 我渴望读书”   编辑同志:   下笔的时候,有些沉重,有种不知从何写起的难堪。于是,一种悲哀油然升起,为自己也为所有早早离开学堂正搏杀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感到悲哀。   很少有人看到在鲜花、掌声、赞美背后的危机,那种在比赛场上头脑空空、只知死活硬拼的感觉我不敢肯定每个人都有,但至少存在于相当一部分中国运动员身上,这不得不反映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我们的运动员究竟有多少的文化素养?我们提高运动成绩主要靠的是科学还是蛮干?   据我所接触的很多运动员,有的甚至连1/2十1/2=?这样简单的数学运算都不会。试想一下,他怎样去理解教练员对其讲解的强度指标、乳酸值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等等概念,不理解又如何能科学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运动员到了一定的层次,应该是自己能够控制、调节自己,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运动员,只知训练比赛,死拼硬打,不会认真思考、总结,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外界形成了普遍认为中国运动员战术素养差、心理素养差等观点,而这些评价客观反映出了中国运动员普遍文化素养低的事实。   以我的体会,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运动员自身要求不够,认为场上能拼能抢就足够了,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补充。   2、学习的大环境不够。很多运动员很早就进入专业队,繁忙的赛事繁重的训练迫使队员早早休学。   3、教练员的文化素养偏低。现在教练员大多是原先做运动员退役下来的,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故不能科学系统训练管理队伍。   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的体育大战事实上也是一场体育科学大战,谁能够掌握最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手段、科学恢复治疗手段,谁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体育舞台上执牛耳。   所以,我以一名运动员的身份真诚地呼吁:望社会各界在不忘物质鼓励支持运动队的同时,给我们运动队这块“失学儿童”的贫困地区建筑一项“希望工程”。让我们在训练的同时,仍然有机会进修、深造,成为21世纪的体育新人才。   中国女子足球队队员   孙雯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理由   如果说,姚明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篮球,刘翔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田径,那么是谁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足球呢?是孙雯。   作为中国女足“铿锵玫瑰”一代的代表人物,孙雯曾在2000年被国际足联评选为世纪最佳女运动员,在所有对她的赞誉和评价中,有一句最值得中国球迷自豪:“孙雯使世界认识了中国足球。”   绿茵场上孙雯获誉无数,但她并未因此而满足……1995年,孙雯在新民晚报发表《我渴望读书》一文,对国内运动员普遍文化素养较低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孙雯和新民晚报有缘,在发表《我渴望读书》8年后,从中国女足退役的她,在本报实现了当记者的愿望,并且代表本报采访了雅典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赛事。    作者自述   当年我写《我渴望读书》一文,主要是有感而发。那时我每年都要参加很多比赛,和一些外地球员交流的机会也很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居然有人问我“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为何等于一”这样的问题,这让我不得不感叹,许多专业运动员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了。   后来我也不断思考,运动员之所以给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印象,主要是当时的专业体制让运动员牺牲了受教育的机会,此外平时学习的客观条件也不够理想,许多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而我本人则深深体会到,运动员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更高的理解力,缺乏知识确实是制约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后来在新民晚报一位记者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写下《我渴望读书》一文,并且被全文刊登在当时的体育版上。文章发表之后,也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大家开始关注起运动员的教育问题来。后来一些上海女足队员能进入同济大学读书,我本人也被复旦大学录取,应该说是和这篇文章的影响分不开的。 [全文]
    孙雯致信新民晚报 信中说“我渴望读书”
  • 马刺一分险胜尼克斯夺冠记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4 16:13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1999.6.27    悬崖边缘生死决战———马刺一分险胜尼克斯夺冠记   昨晚的麦迪逊花园广场内笼罩着一种悲壮的气氛,第五场NBA总决赛对尼克斯来说,就像是一场站在悬崖边缘的生死之战,如果失利,他们将在总决赛中1:4告负,虽然纽约人谁都不愿眼睁睁看着马刺在他们的主场欢庆胜利,然而本赛季一再创造奇迹的尼克斯这次   却没能再续写神话,他们输了,而且输得令人揪心:77:78。   双方在整场比赛中都发挥得不错,投篮命中率均在40%以上,两队比分交替上升,差距一直没能拉开,这使得最后关头的决战格外扣人心弦。比赛还剩下3分42秒,有如神助的斯普雷维尔再次强行上篮得分,75比72,尼克斯领先3分,球馆内顿时欢声雷动。然而马刺老将埃里一记三分准投,把双方比分改成75平,场馆内的气氛顿时又紧张起来。突入内线的斯普雷维尔导致对方犯规获得罚球,他两罚全中,尼克斯再度以77:75领先;之后邓肯也得到两罚的机会,在纽约球迷响彻云霄的喊叫声中,这位“冷面杀手”竟然也会失去冷静,他两罚仅命中一个,马刺仍落后尼克斯一分。之后尼克斯和马刺虽各有机会却都未能得分。这时真正的“杀手”出现了,个头不高的马刺队6号约翰逊在多次试图突入内线失败后,果断地在外围起跳投篮,球应声入网,77:78,马刺反而领先一分,这时距离比赛结束只剩下47秒,尼克斯显然乱了阵脚,他们谁都不敢投篮,一味把球传给今晚状态极佳、一共得35分的斯普雷维尔,然而后者早已被马刺“双塔”邓肯和罗宾逊死死看住,两次投篮均无功而返,尼克斯终于回天无术,最后以一分惜败。   许多纽约球迷呆呆地站在那儿不肯离去,手里还高举着“我仍坚信”的标语。但他们很快醒过神来,全场顿时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62岁的尼克斯球迷费拉说:“虽然我们输了,而且输得那么可惜,但这不失为一场精彩的比赛,我们的队员相当英勇,我要为他们大声喝彩!”更多的球迷涌向尼克斯队员退场的通道口,他们大声呼唤着斯普雷维尔、休斯顿、坎贝尔等一些队员的名字,为他们鼓掌欢呼,虽然没能再创造奇迹,但尼克斯依旧赢得了球迷的心。特派记者阎小娴(本报纽约今日电)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理由   1999年,那个年代,中国媒体的体育报道,大多局限于足球这个热门项目,余下的空间便留给中国人擅长的项目。那一年,报社领导决定派记者现场采访NBA总决赛。这在地方媒体,属于领先一步。   走出国门,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全新的角度,带回最鲜活的NBA大餐,深受读者喜爱。NBA带来的,除了出神入化的球艺,还有最先进的体育运营模式。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中国媒体与世界媒体的一次接轨。   有了果敢的第一步,之后便是日积月累的深入采访。从NBA全明星赛,到选秀大赛;从王治郅、巴特尔直到姚明,跟踪中国球员登陆NBA的足迹,可以说NBA的报道当时成为新民晚报体育报道中的创新产品。在长时期的接触中,NBA也与新民晚报结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还在NBA中国赛期间多方面合作,这都与新民晚报率先接触NBA关系密切。    作者自述   1999年6月,总决赛现场,中国记者只有新华社驻美的两位,以及新民晚报的记者。新民晚报派特派记者赴美,得到了NBA高层的重视:NBA特意从香港派出亚洲高级公关张秀清女士,全程陪同;总裁斯特恩百忙中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在圣安东尼奥市(马刺队主场),张女士向人介绍:这位是新民晚报特派记者,也是亚洲第一位来现场采访NBA的女记者。结果,我去采访总决赛,反而成了别人的采访对象。得州有线电视台等多家美国媒体,将新民晚报派记者采访NBA写进了花絮,新华社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没有这第一次,也不可能有日后很多的第一。2002年,姚明当选状元秀,他因国家队集训未能赴美,但新民晚报记者却在纽约见证了2002年的选秀大会,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事后姚明感叹:“还是你们新民晚报记者牛啊……”一句调侃,也道出了藏在他心底的几许无奈。 [全文]
    马刺一分险胜尼克斯夺冠记
  • 梦圆悉尼——上海“红双喜”进军奥运纪事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4 16:15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2000.8.16    梦圆悉尼——上海“红双喜”进军奥运纪事    引子   今天上午,5个纸板箱搬进了上海红双喜冠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楼世和的办公室。   30天后,这3000只“红双喜”乒乓球将作为第27届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备用器材,由楼副总经理随身携带,飞越太平洋,出现在悉尼的奥运赛场上。   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在今年3月,已有10000只“红双喜”乒乓球和200套“红双喜”记分牌运抵悉尼,并顺利通过了组委会的验收。“红双喜”这个中国品牌,终于第一次被记录在百年奥运史册上。有外电报道说,红双喜,中国的NO.1。    酒不醉人人自醉   1999年5月22日上午,国际乒联在上海通贸大酒店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际奥委会代表、国际乒联副主席莎拉拉微笑着宣布:“红双喜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投标中取得了胜利,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已同意在奥运会比赛期间,红双喜乒乓球和翻分器将成为指定官方用比赛器材。众所周知,中国的运动员在以往的几届运动会中赢得了大多数的奖牌。但我认为,今天对中国人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不仅是中国的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了成功,中国器材制造商也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了成功。”   虽然早已知道了结果,但在那一刻,上海红双喜冠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黄勇武还是激动地挥了挥紧握着的拳头。   这是中国的品牌、中国的产品第一次成为奥运会比赛的指定器材。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红双喜”,也属于上海,属于中国!   那天晚上,黄勇武和楼世和都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晕晕乎乎中,他俩都清晰地记得6年前立下的誓言。   1993年9月24日凌晨,楼世和在家中认真地观看着国际奥委会决定第27届奥运会主办国的全体会议。   仅仅少了两票,中国的北京输给了澳大利亚的悉尼!楼世和心中有种无可名状的感觉。   就在此时,电话铃响了,是黄勇武打来的。   电话里的声音有些颤动:“小楼,电视看了吧。2000年奥运会,我们的申办输了。我想,我们的红双喜要赢!我们要代表中国,进入奥运赛场,这同样是中国的形象!”   第二天早上,他俩的提议得到了公司办公会议的一致赞同。黄勇武斩钉截铁地说:“就是花再大的代价,红双喜也要进军2000年奥运会。”   于是,以市场部为主,“红双喜”组建了奥运产品申办小组,两位老总亲自挂帅,一路绿灯。   1995年,“红双喜”成为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指定比赛器材。   1996年,“红双喜”成为首届国际乒联世界明星总决赛指定器材。   通过这些世界重大比赛的赞助活动,“红双喜”的国际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国际乒联和国际奥委会高层中有了很好的印象分。   1998年8月,悉尼奥运会组委会通过国际乒联向全球名牌体育器材制造商发出了招标书,并要求参加竞标方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提交投标书。   决战的时刻终于到了!“红双喜”全体动员,积极准备,志在一搏。参照已有的世界重大比赛的赞助经验和国际惯例,“红双喜”对竞标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考虑。从报价的策略、器材技术准备方案、服务条款,一直到运输和现场检测、环保措施等方面,一应俱全。   1998年10月1日,“红双喜”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投递竞标书。   楼世和说:“提前一个月投递竞标书,一方面给国际奥委会以先声夺人的印象分,另一方面也便于国际奥委会对此作前期分析。虽然这样做,要冒可调整余地比较小的风险,但同样体现了红双喜志在必得的自信。”   根据世界著名专业调查机构出示的资信调查报告和赞助费用及技术服务等情况,经过多轮筛选,最后的竞争在“红双喜”和一家欧洲公司之间展开。   由于那家欧洲公司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指定器材商,因此拥有优先否决权。而“红双喜”在质量和赞助费用方面极具吸引力。因此国际奥委会一时难下决心,而两家制造商也面临着二次竞标时提高赞助费用的更大压力。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尴尬局面,国际乒联执委会恰到好处地出面当起“老娘舅”,提出了联合招标的折衷方案,结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1998年11月31日,“红双喜”与那家欧洲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并向国际奥委会投递了联合招标的竞标书。   1999年2月,国际奥委会正式同意联合招标方案。“红双喜”成为中国第一个撞开奥运大门的体育品牌。   “红双喜”人都记得,收到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文件的时间是1999年3月9日下午。因为那天晚上,黄勇武和楼世和两位老总第一次在部下面前喝醉了。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page]]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为了总理的嘱托   说起“红双喜”,大家都知道。但“红双喜”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中国走向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1959年4月,在西德的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引起了世界体坛的极大反响。由此,国际乒联决定,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将于1961年在中国北京举行。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重大的世界性比赛。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凯旋后,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容国团就向周总理提出,如果在我国举行的世乒赛,能用我国自己生产的比赛器材,该有多好啊!   周总理对此建议十分赞赏,他说,中国的运动员能夺得世界冠军,中国的工人阶级也一定能生产出世界比赛的产品。   于是,这项光荣的任务就交给了上海乒乓球厂。经过三个月的日夜奋战,前后做了200多次试验,上海乒乓球厂的工人们没有辜负周总理的嘱托,终于试制成功了达到世界水平的比赛用球,主要技术指标超过了长期垄断世界乒坛的英国名牌“海力克斯”。   周总理拿着具有特殊意义的银球,十分高兴。他说,就叫红双喜吧。第一是国庆十周年就要到了,第二是我们终于有了第一个世界比赛的指定器材。   上海的工人们又再接再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试制成功了“红双喜”成套乒乓球比赛器材,并通过了国际乒联的验收。   1961年4月5日,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红双喜”受到了世界各国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一致好评。美联社电讯称:“中国为比赛生产了世界上最好的乒乓球器材,发明了四面翻分牌、升降裁判椅和能发出叫声的乒乓球电计时钟,为大会增添了光彩,给中国人带来了喜气。”   在这届比赛中,我国选手一举夺得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三项世界冠军。   现国际乒联顾问徐寅生,当时是中国男子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他依然有些激动地说:“用我们自己生产的器材,不拿冠军对得起谁?”   据中国乒羽中心提供的资料,迄今为止,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奥运会、世乒赛和世界杯赛上共夺得111.5枚金牌,“红双喜”成了金牌选手的“秘密武器”。   同时,“红双喜”也飞向了五洲四海,成为世界体育品牌。产量雄居世界第一,出口创汇呈几何级增长。楼世和副总经理自豪地说:“红双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世界,走进奥运,可以告慰周总理了。”    不悔的奥运情结   今年50岁的黄勇武是位开拓型的企业家。1986年他出任红双喜企业总经理后,就有了不悔的奥运情结。   虽然早在1984年,中国选手栾菊杰就手持“红双喜”旗下的“盾牌”击剑夺得了奥运会女子花剑的银牌。   但黄总说:“这只是运动员的个人行为,我们的愿望就是让红双喜全面进军奥运会。”   机会终于来了!1992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在国际乒联执委会的会议间歇,给黄勇武打来了国际长途电话。   徐寅生说,国际乒联正在向国际奥委会推荐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指定器材。他非常希望中国的体育品牌能够进入世界最高水平的盛会,为中华民族争光。“红双喜”的质量没有问题,他愿意从中牵线搭桥。关键是要付几十万美元的赞助费用,希望尽快答复。   黄勇武一下子兴奋起来,马上向当时的轻工业局领导汇报,第二天就揣着报告直奔局长室。紧接着,这份报告就转到了财政局。   有关领导在原则同意的前提下,派出了调研小组,对此进行了可行性调研。这笔赞助费用折合人民币大概只是“红双喜”当年利润的四分之一,支付上没有问题。但难题是当时实行的外汇管理制度,这么大一笔外汇流出国门,需要许多部门盖章。   等一大圈“公文旅行”下来,早已过了申请截止期限。黄勇武直到现在提起,还心犹未甘:“如果体制改革再快一点,企业自主权放得再早一点,8年前,我们就进军奥运会了。”   正是上海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正是黄勇武们的执著不懈,“红双喜”终于在百年奥运“登堂入室”了。   今年7月20日,“红双喜”在北京举行了向中国乒乓球队赠送奥运器材仪式。肩负中国奥运备战重任的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亲自到会祝贺:“中国乒乓球队的成绩有红双喜的一半功劳,现在红双喜又成为第一次进入奥运的体育品牌,我就是再忙也要来。”   正在正定集训的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中国乒乓球队在悉尼奥运会上的底线是2枚金牌,目标是4枚金牌。在奥运赛场上使用自己熟悉的“红双喜”器材,对于运动员的比赛心理和适应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我们不会辜负“红双喜”和祖国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红双喜”笑了,不仅仅是梦圆悉尼,因为奥运赛场上升起的五星红旗,也有他们的心血!    后记   就在本文结束时,从“红双喜”得到了一则趣闻。一家中央级大报原定在奥运会开幕时为“红双喜”刊登套红广告,但“红双喜”难得地进行了“讨价还价”。   楼世和副总经理说:“中国乒乓球队在悉尼奥运会上要囊括4枚金牌,最大的难题是男子双打。所以我们希望祝贺广告在男双夺冠那天刊出;另一层意思嘛,我们是上海的企业,男双中的王励勤是上海选手,我们应该支持一下。”   这就是“红双喜”,既讨口彩,又有情谊。   本报记者徐利刚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理由   红双喜,是上海的品牌,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与中国体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50年前,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在1959年获得了乒乓世锦赛男子单打冠军。   50年前,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上海乒乓球厂为国庆10周年研制出了红双喜乒乓球器材。从此,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创新。2000年,上海红双喜作为中国的民族品牌,率先进军奥运会。   这篇通讯以这个新闻事件为由,经过独家深入的采访,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中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的奥秘。   当时的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曾称赞说:“小小乒乓球,做出大文章。新民晚报的体育新闻报道独具慧眼。”    作者自述   做了多年的体育记者,结识的朋友很多,红双喜人是另类的。他们对别人几乎没有要求,但只要你找到他们,他们总是尽力而为。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就曾把自己的金牌转送给了红双喜,而国内外乒乓界人士都把红双喜当成自己的“娘家”。   2000年的一个夏夜,和徐寅生、张燮林和姚振绪等乒坛名宿喝酒聊天,其中聊到了红双喜的许多幕后故事。虽然我不是跑乒乓球条线的记者,但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新闻故事。随后,我陆续与红双喜人开始了“无主题”聊天,于是就有了这篇“红双喜人不看不知道”的通讯,并赶在悉尼奥运会开幕前刊出。   新民晚报的体育报道有着“功夫在诗外”的传统,特别在当今面临着广播电视无孔不入,网络媒体随时更新的竞争,更应该提倡“出观点、抓幕后、讲故事”的晚报新闻文风。 [全文]
    梦圆悉尼——上海“红双喜”进军奥运纪事
  • 用金牌回报父母——记上海跨栏小将刘翔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4 16:19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2001.5.8    用金牌回报父母———记上海跨栏小将刘翔   有人戏言,上海站比赛开销颇大:赵巍破女子链球亚洲纪录,奖八千元;男子110米栏前两名刘翔、陈雁浩成绩均列入世界前二十位,两人的水平奖奖金总额达一万两千元。   说起奖金,今年还不满18岁的刘翔笑得开心极了:“扣去税什么的,还有5000元,这还是我第一次赢得那么多奖金!”问他打算怎么花这笔钱,刘翔不好意思地说:“这不马上要去日本参加东亚运动会,我想给爸爸妈妈买点东西,答谢他们这么多年对我的支持。”   刘翔1996年开始练跨栏,在二少体练了不到三年,就入选了上海田径队,去年他开始崭露头角,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的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中获得了第四名。今年刘翔的成绩更是提高得很快:北京室内赛列第一,大奖赛中山站以13秒70列第二,宁波站以13秒45列第一,在上海站更是以13秒32的好成绩夺冠,这一成绩排在2000年世界排名第14位。他说:“成绩提高快,这与上海队冬训抓得紧有直接关系。”尽管进步明显,教练孙海平对这位弟子的要求仍很严格,“他在比赛中节奏感好,但技术上还有些不成熟,还需磨练。”   别看刘翔年纪小,他却非常懂事,如今他还时常想起自己刚进体校那阵,爸爸天天接送他去莘庄训练的情形。“力争在东亚运上夺枚金牌回来,相信这才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   本报记者阎小娴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理由   从刘翔出道,到后来拿奥运冠军,应该说,新民晚报在刘翔的一系列报道上,有优势。优势,缘于我们跟得早、挖得深。   刘翔未出名前,新民晚报就开始关注刘翔,这得益于孙海平教练。“这小子将来会有出息”,正是孙教练的力荐,我们没有漏掉刘翔成长轨迹中的一个个环节,比如第一个全国冠军、第一个亚洲冠军,第一枚国际赛事奖牌,回母校看恩师,雅典奥运会后去敬老院看师傅妈妈,与家人吃的第一顿团圆年夜饭,还有后来的两度乔迁,以及为孙教练搬家等等……赛场内外,我们始终都在他左右,分享、关注、记录着,在我们的报道中,给读者一个更全面、立体、真实、有血有肉的刘翔。   采访名人,人脉很重要,而人脉,需要长期积累。本文是刘翔当年拿了全国分站赛冠军后的一个专访,当时他还未出名。本文不仅写了成绩,写了他的家人,也抓住了刘翔鲜明的个性——孝顺善良。应该说,这是第一篇比较全面报道刘翔的文章,当时被他家人还收入了贴报本,并放在首篇。    作者自述   认识刘翔,很早,记得当年,他刚从上海莘庄的二线队升到一线队。认识孙海平教练,则更早,当时孙教练在短跨界名气已不小。最早接触刘翔,就觉得小家伙有潜质,有个性,身上还有种阳光的气质。   那时候,条线记者三天两头要下基地采访,与教练、选手甚至他们的家人,都混得很熟。当记者,说到底是交朋友,朋友多了,圈子大了,信息灵了,笔下就丰富了。   记得那次赛后采访,刘翔说了不少,大多是关于比赛的。因为与记者熟了,之后又不经意吐了一句“要将奖金给父母买礼物”。于是我抓住了这个细节,从比赛写起,又跳出赛事,突出了他个性化的一面。   2001年,刘翔初露头角。但由于当时,中国田径成绩总体不佳,因此全国田径大奖赛,并未受到普遍关注。好在晚报体育版有一个新秀篇的专栏,专门关注体坛新人。   报道见报后,刘翔和家人很开心。孙教练说,晚报的那篇报道,大大激励了刘翔。那一年,他连拿了东亚运、全运会等好几块金牌。当然,这也为我们日后的采访开了好头。 [全文]
    用金牌回报父母——记上海跨栏小将刘翔
  • 众弟子昨探访足坛宿将李文龙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4 16:46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2003.12.17   “没有他就没有我们”   ——众弟子昨探访足坛宿将李文龙   他不是没有想过明天。但明天对他来说,显得那么遥远。   脑波和心跳显示器上,曲线不停地跳动。小护士轻喊一声“李文龙”,他微微地睁开眼睛:“医生,我还有救吗?”   昨天,记者来到瑞金医院一间普通四人病房。李文龙面色苍白地躺在床上。从窗口望出去,梧桐木上的树叶,在风中摇曳,说不定什么时候,叶子就会无声无息地飘落到地上。551号病床床头,零散地放着好几张“病危通知单”。邻床的一位大妈无限感慨地说:“他能活到今天,真是命大,阎王殿不知道去转过几回了。毕竟以前是踢足球的啊,生命力顽强……”   40年前名震足坛   40年前,“李文龙”这三个字,在中国足坛名震一时。他是中国国家队队员,踢中后场,绰号“拼命三郎”。   李文龙的家中,至今保存着一份“训练课资料”。当年在国家队中,一堂训练课,李文龙铲球129次,奔跑距离达到11850米。后来,李文龙当上了上海队的领队兼教练,与当时上海队主帅王后军搭档。李文龙带出了一大帮弟子,秦国荣、林志桦、郑彦、奚志康、张卫华……一大串在中国足坛响当当的名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经常在洗澡间心脏抽搐、瘫软在地的老头。   “他就是太拼了。”王后军说。1994年,甲A开始,李文龙从当时的申花队来到了豫园队。在新环境工作一两个月后,54岁的李文龙,因心脏病回家休息,一病十年。他在病床上,看着他学生的学生们,一年赚几百万,而他只能每天去小菜场买便宜菜,吃最廉价的药。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足坛老领导不无感慨地谈到李文龙。“没有李文龙这种精神,中国足球永远上不去!”听到这段话时,已患病在家10年的李文龙,激动得热泪盈眶。朋友对他说,让他打个电话给老领导,问声好,顺便谈谈自己窘迫的现状,李文龙摆摆手:“不好,不好。”说完这话后不久,9月30日,李文龙就因心脏病发,住进了病房。   屡与死神擦肩而过   李文龙不肯去医院。为了省钱,他说,心脏病就像以前那些“肌肉拉伤”、“软组织挫伤”一样,“熬一熬就过去了”。但这一次,他差点没能熬过去。病情爆发得如此突然。曾在球场上无数次稳妥地防住来球的李文龙,上周终于“失守”了。   医生先后从李文龙的积水的胸腔里,抽出了10000多毫升的体液。但病情在一天天恶化。过去十年间,李文龙曾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次,他真的呼吸到了死亡的气息。   上周的一个晚上,主治大夫对家属说:“你们要做好准备。”随后一天,李文龙的老伴被告知:“今天晚上恐怕过不去了。”那晚,冷风像刀子一般。李文龙的四肢,肿得发亮,摸上去硬邦邦的。他的身体插上了很多管子。老伴说:“昏迷之前,李文龙还问过,林志桦带的上海女足,现在夺冠的形势怎么样了。还没知道结果,他又昏过去了。”   面对病情的极度恶化,主治大夫果断增加用药剂量。大剂量的增血压药用下去,李文龙的生理指标,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大剂量的利尿剂用下去,一个晚上,李文龙排出了8000毫升的尿液。“8000毫升,那就是8公斤啊。”老伴心有余悸地说。李文龙得救了。   悠悠醒转,他明白自己去“鬼门关”转了一圈。突然,他问老伴:“我今年64岁吧。”老伴哭着回答:“一岁,你只有一岁,你等于重新活了一次。”   弟子们给恩师集资   杨震江来了,秦国荣来了,林志桦、郑彦、张卫华都来了……李文龙病危的那个晚上,他38年的老搭档王后军,匆匆从义乌赶回上海。一路上,王后军一直说:“文龙是个好人。”   在病房,现已是一家体育公司“副董事长”的秦国荣,随手把兜里所有的钱掏出,厚厚的一叠人民币。郑彦、林志桦、张卫华点头说:“好,就是这个数。”弟子们给恩师集资,由秦国荣牵头。秦国荣说:“这几天,我会去市体育局、两家足球俱乐部看看,希望他们能为李指导做点事情。毕竟,他是为上海足球作过贡献的。”秦国荣挥了挥手中的人民币:“李指导的家底,我们都清楚,这点钱远远不够。”李文龙在床上躺着,一动不动。几名家属,陪伴着他。病床上,散乱地放着一大堆小纸条,最上面的一张写着:野山参粉,800元。“平均一天的医药费是1000元,而且用的药,都不能报销。”李文龙的老伴说:“但还是要治,倾家荡产也要治。人要是没了,钱有什么用呢?”   说这话时,李文龙的老伴在吃午饭。一小锅稀烂的面条,上面飘着几片绿叶菜。秦国荣等人曾和师母商量,是不是由他们去请有关领导,来关心一下恩师。趁李文龙略微清醒时,老伴把这层意思告诉了他。谁知原本有气无力的李文龙,一下子坐了起来:“不要不要,去麻烦领导干什么?”    最关心上海足球   李文龙醒了。瞥到林志桦,他焦急地问:“怎么样?”得知上海女足夺冠,他笑了。“今年上海足球真是好,申花、中远第一第二,女足又拿冠军。”仿佛只有谈起足球,李文龙的眸子里,才会散发出生命的光辉。这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关注。“他最关心上海足球了。每轮甲A联赛结束,他都要问,申花几比几?中远几比几?前段时候,他情况好一点的时候,还说要打电话给王后军,问问女足的情况。”老伴说:“他常常说,这辈子是离不开足球了。”   “你们……好好踢球,好……好做人。”对来看望自己的弟子们,李文龙挣扎着说了这句话。他想把手举起来,却又中途放弃了。勉强笑了笑,李文龙又说:“谢谢来……看我。”病房里一片沉默。阳光照进来,洒下一片光芒。   本报记者晏秋秋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理由   足球报道,难写。足球界的正面典型事例,更难写。   《众弟子昨探访足坛宿将李文龙》被刊登在新民晚报2003年12月17日的头版。体育报道能够登上晚报头版的,并不算多,它所引发的一系列后续影响,也大大超过了之前的预计,除了李文龙的弟子、上海足球界的捐款,社会各界的捐款达到了数十万,在当时,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除此之外,李文龙的经历,也让上海体育局引起了重视,直接促成了上海运动员退役后相关生活保障制度的出台。写一个人,给一群人带来了福音。    作者自述   得知李文龙故事的线索,是我们的一位编辑赵庆偶尔提到。当时觉得,这个话题很感人,值得深挖。   事实证明,李文龙的故事的确能“以情动人”。他本人的经历曲折坎坷,严重的心脏病之后,他以前培养出的众多弟子纷纷赶来看望和资助,更是让人看到了师徒情的可贵。   2003年,中国足球正处在一个貌似“千夫所指”的时候,口碑度不佳。但李文龙事件后,整整上海足球界一代人的感恩行动,却是一个难得的“正面典型”,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足球的看法。   同时,这篇报道也促成了一些相关制度的出台,能让更多的退役运动员享受到更多的关心、更多的温暖,也算是我的一个小贡献吧。 [全文]
    众弟子昨探访足坛宿将李文龙
  • 上海蹦床运动员周碧俊的故事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4 16:51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2004.2.9    命运180度大转折    上海蹦床运动员周碧俊的故事    引子   周碧俊全身上下,有知觉的部分就是头与头颈。躺在床上,头从左边转到右边,或者从右边转到左边,都是正好180度。   周碧俊变成这样,也是因为180度。那是1998年9月16日的下午,周碧俊在一个刚从法国进口的蹦床上,做一个腾身两周的动作时,鬼使神差般地做了“两周半”。这多出的一“半”,正好是180度的误差,也就是头脚颠倒。周碧俊脆弱的颈椎,代替他有力的双腿,承受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巨大冲击。从那以后,周碧俊再也没有站起来……   命运,瞬间来了个180度的急转。可怜的周碧俊,那天只有16岁零70天。    教练闷了很长时间   “张以鸿是周碧俊最好的教练。”这是周碧俊父母说的。从周碧俊摔伤到现在,他们一直这样认为。上周六去采访时,这样的话,他们至少说了三遍。   张以鸿曾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技巧教练。1998年,当传来蹦床将成为2000年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后,全国各地都纷纷成立了蹦床队。上海也不例外。周碧俊就是在1998年春天,从上海跳水队转到上海蹦床队的。   “张教练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全队上下风气也非常好,我们宝宝(周碧俊的小名)每次回家,总是很开心,也很有信心。”周碧俊的母亲顾申莉说。   那年11月,上海蹦床队将首次参加全国比赛。应该说,周碧俊是当时队里最出色的队员。“周碧俊回来跟我说,张教练对他很有信心,还说,队里拿第一个冠军全靠我们宝宝了。”   发生不幸的那天下午,张以鸿刚刚从上海市体育局领导手中拿过聘书,准备大干一场。哪知,几个小时之后,就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周碧俊发生意外,多多少少对这个项目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当然,也使搞蹦床的教练与队员,从此变得更加谨慎起来。   “虽然不是张教练的错,但我们都看得出,张教练总是心里很难过。据说,在很长一段时间,他很少讲话。”周碧俊的父亲周德华回忆说。    母亲没睡过安稳觉   顾申莉,1954年生,原先在纺织厂食堂工作。儿子摔伤后,就一直在医院照料儿子。   顾申莉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穿着非常朴素。周德华说,老婆以前很“后生(沪语,年轻的意思)”,发生了这件事后,她一下苍老了许多。   怎么能不老呢?顾申莉这些年来,几乎天天住在儿子的病房里。儿子晚上睡觉时,每过一个半小时,她便与护士一块儿替儿子翻身。到了白天,她才会偷偷地睡上一觉。作息时间,日夜颠倒。“五年里,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想到儿子这样,你说,能睡安稳吗?母子连心啊!”   “我苦一点有什么呢?”顾申莉想到儿子,心里像被捅了一刀般的难受。   “我们宝宝真苦啊!他的气管需要切开吸痰,因为他自己不能咳嗽。平时,在切口处放一个塞子,这样就能够讲话。到晚上睡觉,把这个塞子拿去后,他就说不出话来。所以,一到半夜,有时,我们睡着了,他头痒起来,又发不出声,就只能用头在床架上来回蹭。头发与铁床磨擦后,发出轻微的声音,我这时就会醒过来,替他去挠。”说话间,周碧俊正艰难地用一条无力的手臂去拂额头,她看到了,马上伸手替儿子挠了挠。挠完后,儿子满意地笑了。   顾申莉说,儿子小时候非常讨人喜欢,同事们说起宝宝,都是跷大拇指的。“他乖巧、聪明、漂亮、善良。”顾申莉一个人喃喃道,“大概是太完美了,老天爷也嫉妒了,竟然要让他受这样的苦。他当时17岁也不到啊。”   周碧俊五岁时就被体操队看中。起先,顾申莉一直反对儿子搞体育,“因为长得瘦小”。后来,她反而鼓励起儿子,把体育好好干下去。“在跳水队时,儿子有一次很认真地说,不想练下去了。我说,你已经练了这么多年,现在放弃太可惜了。你再等一等,一定会等到一个好教练。”   “要是……我当时不劝他该有多好。”说着说着,她声音也哽咽了起来。 [[page]]    父亲成了电玩高手   比顾申莉小两岁的周德华,脸色灰蒙蒙的,一看就是长年劳累的结果。他不断地抽烟,一天要两包半。他说,抽烟现在是他唯一的乐趣。   周德华以前是在外资企业当小车司机,人活络,车技又好,收入还不错。但就是忙,有时,连周末也要加班。但忙归忙,他经常会抽出时间,去看儿子训练。   儿子受伤后,他起先并不想把工作辞去。但是,司机最需要的就是休息,单位同事劝他,一心一意照料好儿子。于是,几个月后,无奈的他只好辞职。   说来真是可怜,周德华这五年多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打电子游戏机。“儿子最喜欢的就是电子游戏机,怎么办,只能打呗。”周德华做梦也没有想到,对游戏机一窍不通、一点没兴趣的他,居然下半辈子要和电子游戏打交道了。   “PS2(一种手柄式电子游戏机)与电脑游戏,凡是周碧俊喜欢的,我们就替他买。”周碧俊打开柜子,指着一台PS2说,“当时,PS2刚刚上市,贵得吓死人,要4600元。游戏盘也贵,一张要600多元,我一下买了四张。后来,又买了电脑。还装了专门的上网线。”   每天,周碧俊想玩游戏时,就用嘴巴向父亲“发号施令”,由父亲来操作。就这么,经过这些年来的“修炼”,父亲打“实况”(PS2中踢足球的游戏)从最初的“一星”打到现在的“五星”(星,是指难度,五星最难)。“电脑游戏嘛,我已经把《魔力宝贝》中的传教,修炼到79级了……”   要是平时,这些话从一位近五十岁的人嘴里讲出来,你多半会觉得滑稽,但此刻,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周德华宽厚的父爱。   “我真不喜欢玩电子游戏,有时,一打就是三四个小时,我难受啊。”周德华眯着眼,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有一次,一直打到半夜,他实在玩不下去了,可儿子还要玩。终于,他发火了。   周碧俊闷了半天,最后两行泪珠翻滚了下来:“我如果两只手能动,我也不要你替我打了。”周德华心里一酸,揉了揉发红的眼睛,继续替儿子打游戏。   除了游戏机外,周德华这几年还一直非常留意医学动态。“美国在动物身上已经做成了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实验,但人体还没有试过。广东在这方面也比上海要好,但康复是北京最好……”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一一介绍,俨然是这方面的专家。    儿子曾有美好梦想   周碧俊是个很懂事的孩子。那时在跳水队时,他的所有工资都是先交给家里,再由母亲给他零花钱。1995年前,周碧俊一个月的零花钱只有5元,但他从来不吵闹。   有一次,母亲替他洗袜子,发现一只袜子特别脏。一问才知道是鞋子破了。要替他买双新的,他却说用橡皮膏补一补就行了。   每周回家,周碧俊经常会替父母干家务,而自己的东西,却从来不要大人操心,总是整理得干干净净。   在队里,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队友,都喜欢和他玩,说他心好,人又长得可爱。   摔伤的前一个周末,周碧俊与父母刚刚搬了新家。周碧俊周六回去时,还帮着家里大扫除。周日离家去运动队前,锁又坏了,他一个人修了好久才修好。哪知,周三就发生了事故。在那间盼了很久的新房里,周碧俊只睡了一个晚上。   周碧俊天性聪明,9岁时,被市跳水队相中。进跳水队前,他还不会游泳。结果,学了一个小时,他就会游泳了。当时的教练对他父亲说,周碧俊肯定会出成绩。可是,练了七年,换了五个教练,很有天赋的周碧俊,一次也没有在全国比赛中进入前三。而且,他练得不开心,一度想退役。   进蹦床队,本来对周碧俊来说,是运动生涯中一次很好的转机。但是,半年后,却偏偏碰到了这样的伤心事。   周碧俊受伤后,抢救了半年,差点丢了命。本来医生说,要一辈子戴呼吸器,是父亲的执着与魄力,帮他扔掉了呼吸器。五年多来,母亲几乎一直在病房里陪伴着他,他每一次的微微抽动,都会牵动母亲的神经。   周碧俊当然是最痛苦的人,他的痛苦,我们无法知道,无法体验。除了头外,他都无法动,做什么都需要别人的帮助——甚至是死。曾有一次,家人推着他到外面走走,不料碰到一个队友的家长。那个家长喊了他一声,回来后,周碧俊很长一段时间,就再也不想见任何人。   曾有两个多星期,他拒绝进食,而且不与任何人讲话。父母亲非常着急,最后不得不插管子,用灌营养液的方法,来维持他的生命。   周碧俊曾梦想当个足球运动员。他最喜欢的球队是皇家马德里队,最喜欢的球星是卡洛斯。只要有欧洲足球联赛,再晚,他也要看。    一家人对将来迷茫   “摔伤后,上海市体育局也非常关心我们,经常派人来看,这么多年来,他们也不容易。”据记者了解,这五年多来,上海市体育局在周碧俊身上花去的各种费用,高达几百万元人民币。   但说起将来,周德华与顾申莉却都很迷茫。   “我们现在是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儿算哪儿。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将来医学发达了,能够治好我们儿子的病。”   随着年纪的增大,夫妇俩服侍儿子,已越来越累,有点力不从心之感。“他爸爸本来身体很好,可最近几年心脏出现毛病。有两次,他幸好在医院里发病,抢救及时,要不然,就走掉了。”顾申莉替丈夫整了整毛衣,用命令的口吻说,“你要保护好身体,绝不能倒下,你可是家里的顶梁柱,要倒,也要让我先倒。”周德华一听,急了:“我们都不能倒,你倒了,我也会垮的!”   说完,两个人都轻轻地叹了口气。   比起顾申莉,周德华唯一的“优势”是每天可以回家睡觉。但早上起来,要“买烧”,然后拎着一天的饭菜来医院上班。除了打游戏机外,他还要做些力气活。“儿子现在已经1.80米,但全身没有一点力气,哪怕移动几厘米,也要花很大力气。女同志根本不行。”   你们不曾想过再养一个孩子?或者是领一个?“儿子要有人照顾的呀,再说,儿子这副样子,我们也实在没有心情与心思去生孩子。领一个倒是考虑过,但是大一点的总是不亲的;小一点的,我们现在这样,也不可能带好。真是难啊!”   “除了我们一点点变老之外,我们不知将来会发生什么。”望着正在“打”游戏机的儿子与丈夫,顾申莉眼睛里流露出无助的神情。 [[page]]    希望桑兰能来看看   桑兰是我们交谈中,提到最多的局外人。“桑兰伤在颈椎的第六第七节,我们伤在第五第六节。这一节的差别,就是周碧俊的气管必须切开,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引起感染。”周德华说,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周碧俊的手臂已经能甩起来了,但手指还是不能动。   周碧俊是在桑兰受伤两个月后受伤的。很长一段时间,周碧俊一看到电视里有桑兰,他就让人换频道。“桑兰是在参加国际比赛时受的伤,影响又大,至今已经收到几个亿的捐助,我们可不能同她比。”周德华说,他们现在唯一希望,是能有更好一点的康复。   顾申莉说,看着儿子这样每天打游戏机,她很难过,觉得这样生活下去,没有什么意义。每次想说,但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已经这样了,你还能要求他干什么呢?”想到这里,心又软了。   “所以,很想有人来开导开导他,让他做些有益的事情。我想,应该是桑兰来最好了。”周德华同意顾申莉的看法,还加了一条:“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关心他、认可他,毕竟他也是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奉献过自己的青春。我想,如果他能够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渴望,兴许也能为社会做点什么,比如电台节目主持人什么的。”   本报记者高兴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理由   竞技场上,体育明星光芒四射,众人追捧。有多少人关心过那些金字塔底的无名英雄?但,恰恰是有他们为基础,中国体育才能保持长久的兴旺发达。   《生命,180度急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最基层、最普通的一名运动员,而且也是一名非常特殊的运动员。在中国体操队桑兰比赛时受重伤的两个月之后,上海蹦床队的周碧俊也因为训练中的失误,导致严重的颈椎受伤,多年瘫痪在床。   这篇文章被刊发在新民晚报2004年2月9日的头版。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市民来电来信,纷纷表达了对这位上海籍运动员的关心,一些企业家也特意送来捐款。这一个人物的报道,引发了上海体育界对于运动员保障机制的探讨,并促成了相关条例的制定,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对中国体育最基层给予关注。    作者自述   写周碧俊,是一个偶然。2004年奥运会前,我在做一些收集材料的准备工作。一天,在上海的运动队里,偶尔听到有这样一个人,以前是跳水运动员,后来改练蹦床。   运动员培养是金字塔式结构。我们熟悉的,都在塔尖。绝大多数都是在塔基。而像周碧俊这样,因为体育而失去了过一个正常人生活的例子,很少。他是被埋在了金字塔下。   其实,采访周碧俊后,我更多地希望读者可以把运动员当作一种普通人去看待。不要光看到他们风光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付出艰辛、甚至失去正常人生活的另一面。文章出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送去了关心与帮助。而后,我也去看过周碧俊。但我每次看到他那张毫无表情的脸,心里就很不好受。   体育保障机制,科学训练,这些当然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但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许这是带给所有人的启迪。 [全文]
    上海蹦床运动员周碧俊的故事
  • 2007年10月3日阳光特奥特刊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4 16:54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2007.10.3    推荐理由   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被胡锦涛主席定位为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并列的三大赛事。新民晚报《阳光特奥》特刊,因启动早、连续性强,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智障人士及其家属与新闻媒体之间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也是国际特奥会、中国残疾人体育史上,以连续性报道和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刊形式,发展成的第一个宣传窗口。   新民晚报《阳光特奥》特刊由2007年上海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执委会、新民晚报、上海市残联联合主办,新民晚报体育部负责日常采编。特刊自2006年10月12日,于2006年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邀请赛前以新闻版的形式正式推出,至2007年10月12日,《阳光特奥》特刊已累积发行了49期。   随着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的落幕,在上海市残联的力荐下,新民晚报《阳光特奥》特刊在出版一周年之后完成转型,以《阳光天地》的名义继续在新民晚报新闻版上刊出。    作者自述   新民晚报体育部为《阳光特奥》特刊配备专人采编。特奥报道注重突出人性关怀、人道主义,和上海市民当好东道主、展示新形象,培育、弘扬上海城市精神的良好风貌。在特刊中报道了徐闯、乔美丽、赵曾曾、吴方淼、王守栋和更多普通特奥运动员的成长故事,积极宣传我国残疾人事业、人权保障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特刊上诸多新闻和特写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新闻单位转载并成为他们的新闻线索,跟进报道。   由新民晚报首席编辑蒋家风编辑的《阳光特奥》特刊专版在“200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记者俞剑被评选为2007年度上海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2007年10月3日阳光特奥特刊
  • 北京奥运猜想

    来源:新民晚报2009-06-04 16:57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报道 刊发时间:2008.8.6   昨夜今晨的北京,洋溢着浓浓的奥运氛围:昨夜,开幕式最后一次彩排;今晨,火炬接力在北京地区拉开帷幕。北京奥运,就在眼前了。   在北京地区的奥运火炬接力中,姚明被安排在了第九棒。而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许海峰,今晨也向记者否认了他将担任主火炬手的消息。至此,谁将最后点燃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变得更有悬念,因为此前的两名热门候选人,均已被排除在外。范围小了。悬念更深了。   几位同事,凑在一起热议:谁将成为最后的点火人?按常规,这个点火人,大多会由退役的选手来担任。问题是中国已退役的运动员中,优秀者还真不少,范围很大。这样的猜测,真不好做。办公桌一角,一张邀请函,突然跳入了眼帘。那是今天上午李宁公司的一个活动邀请:李宁公司与西班牙男子篮球队签约暨奥运期间位于北大的李宁接待中心正式成立。一个久违的名字,突然闪现在脑海:如果让昔日的“体操王子”、今日的“商海巨人”李宁来点燃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如何?   在中国,没人不知道李宁。二十年前,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如今他又是很成功的商人,这一次中国的每一位奥运会正式注册记者,还都得到了一件李宁的T恤衫。更为难得的是,李宁丰富的人生轨迹,在经历了大红大紫之后,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受挫,成为了他人生道路的一个拐点,而他的不屈,也为自己迎来了新的辉煌。   李宁品牌的格言是:一切皆有可能。猜想,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只要坚持,只要拼搏,一切都会有可能。而这,难道不是奥运精神的最好体现?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理由   北京奥运,万众瞩目。开幕前夕,奥运火炬由谁点燃,这是老百姓最热议的话题,也是各媒体比拼的选题。谁家透的信息最早,谁家报的消息最准,所有媒体都全力以赴,各显其能。   2008年8月6日,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两天,《京城娴话》栏目中的“猜想”一文,就向人们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昔日的体操王子李宁,极有可能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个神秘的点火手!而且文章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李宁之所以可能成为主火炬手的种种理由。在全国媒体中,应该说新民晚报是第一个准确地透露了奥运开幕式点火人信息的媒体。   此文刊出后,人民日报等一些中央媒体,也纷纷采用转述本报报道的方式,对奥运主火炬的点火人人选,进行分析预测。    作者自述   在北京奥运会上,抓独家太难,尤其对我们这些地方媒体来说。   凡参与开幕式排练的人,都签了保密协议。好在我在京城当过7年记者,多少还有点人脉,但即便是通过渠道,知道了内幕,也不可能明明白白写上报纸:一、怕违规,牵连报社;二、怕连累“线人”。   不过,抢新闻是记者的天性。如何既不违纪,又不辱特派记者的使命,需要巧妙地“走钢丝”。于是,才有了《猜想》这篇文章。   文中,我采用随笔的形式,貌似不经意间,将点火人的信息,透露给了读者。文章见报后,很快被网络和报纸转述。   8月8日,开幕式当天一早。我又在《五环速写》栏目,写了题为“明星不老”的李宁人物速写,文章旁,上海著名画家邱瑞敏先生还专门配了一张李宁高举火炬的人物速写。这组图文,为新民晚报抢得了先机,也为我们的奥运报道,开了一个好头。 [全文]
    北京奥运猜想
1

2010新民晚报"夏令热线"    

7月17日,由本报与市建交委联合主办的第18届“夏令热线”正式开通。 [详细]

政府资讯

市政府
我想看
数据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