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沪央企发展巡礼 > 图片展示 > 正文

探访西气东输工程戈壁无人区里的"护气人"

2012-10-23 10:39
来源:新民晚报         新民网编辑:王玲   T | T 字号: 打印 参与评论(0)

央视截屏

  新疆库尔勒轮南镇、上海青浦白鹤镇,国家能源大动脉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的首尾两端。每天,从塔里木油田开采出的天然气行走4000多公里,到达终点上海。

  在遥远的戈壁滩上,有一片无人区,没有绿色、没有水源。有一群人,一年四季坚守在那里,与黄沙为伴,与荒漠相依,守卫西气东输工程的管

  道安全,“护送”天然气安全走进上海千家万户。近日,记者来到西气东输工程新疆段无人区,探访鄯善、哈密两个压气站,采撷“护气人”大漠生活的点点滴滴。

  每天10小时,在“搓板路”上颠簸

  早上7时,天已大亮。鄯善县迪坎乡东南70公里处的鄯善压气站,安然、宁静。何飞穿上工作服,收拾好包裹,坐上沙漠越野车。他的包裹里,有工具箱、锅子、柴火、方便面、两壶水和一台卫星电话。

  接下来的10个小时,他和司机将挑战360公里的“伴行路”———这里本来没有路,西气东输工程在戈壁铺设管道,运输设备必须先修路, 这才有了伴着管道而行的“伴行路”。这条路,现在专供工作人员巡检管线,也成了过路车辆在荒野中的依靠。戈壁一望无际,看到它,就有了方向。

  每天,何飞要在这条路上巡查:有没有人破坏管道;掩埋管道的地表土有没有被翻动过;管道是否被腐蚀;还要到管道沿线的阀室,查看天然气运行是否安全。

  “路上的风景都一样,黑石、黄沙,望不到边的戈壁,常常走一天也见不着一个人影,偶尔能碰到一辆运矿车。尽管景色单调,但眼睛不能闲着,10个小时的路,打一个盹也不行。”何飞黝黑的脸上浮现一丝苦涩。这样的生活,他已经过了整整3年。

  “最难受的是路途颠簸,一天下来腰酸背疼。”由沙砾、碎石铺成的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一路上飞沙走石,车子近乎跳着前进。沙石打击门窗,车轮碾压碎石,发动机持续轰鸣,坐在车内与司机对话必须提高嗓门。“大家管这条路叫‘搓板路’,天天走也习惯了。”

  巡线时饿了,就在路边捡几块石头垒成灶台,点燃柴火,架好锅子,煮方便面。周围静悄悄的,只听见开水咕嘟咕嘟的声音。在一望无垠的戈壁上,觉得世界只剩下自己。

  爬戈壁山,看流星雨,找小黄羊

  何飞长在西安,过去对新疆的认识仅限于葡萄和哈密瓜,对戈壁没什么概念。“来了这里才知道,真正的戈壁是黑色的,黑得让人可怕。”火辣辣的日光,直射在大片黑色上,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站在戈壁上,仿佛在巨大的熔炉中烘烤。

  “工作环境单调,我们也想出了一些解闷的办法。”鄯善压气站旁有几座四五十米高的小山丘,成了何飞主要的运动场所。戈壁山光秃秃的,一

  不小心摔倒,坚硬、尖利的砂石硌得人生疼。经过长年风化,山上的石头已裂变成一层层的,“看上去像饼干,有时轻轻一掰,就能掰下一片。”

  压气站的小伙子们善于苦中作乐。大家喜欢在晴朗的夏夜抬头仰望天空。城市里的夜空难觅星星,这里却能看到满天繁星,亮闪闪的银河清晰可

  见。运气好时,还能看到流星雨,几十颗流星划过天际,瞬间坠落,如烟花般绽放在戈壁夜空。雷电交加时,干旱的戈壁往往只打雷不下雨,但过后天空中会出现内 外两道相套的“双层彩虹”。

  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走进无人区,看到远处有一汪碧水,泛着粼粼波光,惊叫:“沙漠里也有湖!”引来同事一阵哄笑,原来那只是海市蜃楼。

  巡线时看到小黄羊,最开心。“这两天刚下过小雨,看到的机会大一点。在这里,看到动物跟看到人一样难。”坐在车里,眼睛会不自觉地搜寻它们的踪迹,如果看到一抹奔跑的身影,就很高兴。“好像看到朋友般亲切。不过它难得停留,往往一溜烟就钻进了荒漠深处。”

  “最恐怖的经历是碰到干尸。”鄯善压气站周围曾发现几具干尸,“跪姿、低头,头部已成骷髅。第一次见,吓了一跳。后来巡线时也见过,可能是在沙漠里迷失方向的路人。”

  10厘米厚玻璃,经常被沙尘刮破

  哈密压气站位于哈密南湖戈壁滩腹地、罗布泊边缘,维持生活全靠外界补给。

  记者赶到哈密站时,正好碰上补给车送水送菜。站内的水从几百公里外的哈密市送来,由于运输成本高,每吨水价格高达230元。“平时是大车送,前几天车坏了,这次只好改用小车,送的东西少了些。”司机抱怨说,进站道路很难走,一般要花五六个小时,车胎经常被石头扎坏。

  站长孙海方和员工们一起把菜搬到冷藏柜。“我们最怕沙尘暴天气,站门口10厘米厚的玻璃门一年要被刮破十多次。”哈密站地处百里风区,每年超过一半时间刮5级以上大风,沙尘暴平均一周光顾一次,即便在密闭的房间里,也有一股呛人的尘土味。

  沙尘暴带来两大威胁。一是,补给车开不进来,站内随时可能断水断粮。“我们平时很注重节约用水,站里还有一套污水回收系统。天气恶劣时,为了节省厕所用水,员工要跑到站外野地里解决内急。方便面是必备食物,一旦断粮,只能靠它度日。”

  二是,沙尘暴影响生产,设备维护难度大。为了维护管道安全,站内员工必须每2个小时巡检一次设备。“沙尘暴来时,就像一道高高的沙墙直直朝你扑过来。巡检时,要戴好防护面罩,两个人手拉手走出去。”

  孙海方在哈密站工作了3年。近几个月,他连续奋战,没休息一天。几天前,他突发阑尾炎,把站里的兄弟吓坏了。“开车四个多小时才能到镇上的医院,他们怕我挺不住。”孙海方爽朗地笑着说,“这不算啥,哈密站刚建站时,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

  只有一件事情,他一说就想哭。“女儿高烧一周,直到烧退,妻子才打电话告诉我,说起来也只是轻描淡写。她的辛苦,我不知道,就算知道, 也帮不上忙。”话未完,泪先落。女儿早产,经常生病,孙海方答应女儿早点回家,却往往不能兑现。一回到家,总是发狠地做家务,但愧疚感却无法从心中消退。

  “遮阳伞”护幼草,花盆扣住树苗

  在哈密站,最受欢迎的是一只高大凶猛的狗。这是孙海方在哈密花200元买回来的,全站的人都把它当宝贝。这只狗从小在无人区长大,每天 看到的只有身穿红色防静电服的工作人员。“所以在它的世界里,红色意味着友好。只要看见穿红衣服的人,它就认为是自己人,不吱声,有时还会摇摇尾巴;一旦 看见其他颜色的衣服,它就狂叫。”孙海方笑言。

  有领导到哈密站检查工作,想给站里送点礼物。工作人员异口同声地说:“给我们带几盆草吧。”

  方圆数百公里见不到绿色,植物成了站里最宝贵的东西。每个员工都在宿舍最显眼的地方放几株草,哪怕只有一抹绿意,也让他们倍感珍惜。现在,有亲人来站上探亲时,总会带来一点绿色植物。第一次手捧家乡捎来的绿草,很多人泪光闪动。

  “带你去看看我们的‘植物园’。”孙海方骄傲地说。

  “哪里?”除了室内几盆绿萝,记者转遍了哈密站,也没发现植物的影子。

  “低头就能看见了。”孙海方提醒说。找了一圈,终于在角落处的地上,看到一排倒扣的花盆。“里面是枣树苗,为了防晒,只好用花盆盖住,已经有一株活下来了。”

  为了在室外增添一丝绿色,大家绞尽脑汁。角落另一边,几块地面砖像“遮阳伞”一样“撑”在地上,下面藏着精心种植的“骆驼草”———在恶劣环境下也能生存的植物,在这里却必须被小心翼翼地当名贵花草呵护着,才能偶尔存活。

  曾到无人区采访过多次的同行记者悄悄说:“这样种不活的,但千万别打击他们。”在这里,他们尝试种植各种生命力顽强的灌木,却反复失败,再反复尝试……

  与同学比专业,和女友网络传情

  油气输送属于高危行业,在荒无人烟的区域做好压气、输气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

  今年7月12日,哈密站电气工程师费鸣震在巡检时发现,管线上的循环空气冷却器附近有异常气味逸出。用仪器检测,发现天然气浓度已经接

  近爆炸高危程度。“幸亏那天没风,有风就没法闻到气味。如果发现不及时,很可能引发爆炸。”回想起那天的情景,费鸣震心有余悸。他赶紧上报,哈密站及时关 停2台压缩机。当天下午,哈密市区的抢修队赶来排查险情,开挖管道,确定漏点,更换管线,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

  鄯善、哈密两个压气站的工作人员约40名,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最近两年,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引进了多名应届大学生。24岁的王耀欣去年从

  西安交通大学毕业,虽然长在新疆,但分到无人区之初,还是不能适应。“我家在伊犁,被誉为新疆的江南,我一下子从‘江南’到了荒漠,心情糟透了。”

  王耀欣迅速调整心态,只花了半个月时间,就适应了无人区的工作。“虽然很多同学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工作,但我不觉得比他们差。我的专 业技能在这里能得到更多的发挥和锻炼。这里环境单纯,更容易静下心来学习。”他自信地说。比如,把天然气从新疆大漠运送到上海的主要设备是压缩机,它从航 空发动机发展而来,相当于一台波音747飞机的动力。西气东输工程使用国际一流的压缩机品牌,每个品牌各有技术特点,资料介绍全英文。“掌握这些技术,需 要花很多时间钻研,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看书。”

  让王耀欣比较得意的是,他在进无人区之前,就有了女朋友,不用担心个人问题。“站里全是男同志,方圆200多公里连人都看不到,没条件 谈恋爱啊。”他戏谑着说。为了方便员工和家人联系,无人区压气站配置了“亲情电脑”。闲暇时,王耀欣和女朋友上网聊天,沟通感情。“只是我的生活比较单 调,没什么可说的,我更愿意听她讲。”他偶尔也有点担心,“长期生活在这里,害怕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不知道该怎么与人交流。”

(新民网编辑:王玲) 
今日热点

发布评论

评分:
1 2 3 4 5
 / 0 人已评
>>已有20条评论

您还能输入140

同时转发到上海滩微博
  • 数据加载中……
微言博议:重阳节,你打算为长辈做些什么?
微言博议:重阳节,你打算为长辈做些什么?

妈妈一句“我想去西双版纳”,26岁的北京小伙樊蒙辞掉工作,用轮椅推着... [详情]

微访谈

微言博议

微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