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_新民网卫星直播车重走解放路 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_专题_上海_新民网_为民分忧 与民同乐

首页

数字报纸

评论

视频

新民e会

房产

资讯

购物

汽车

晚报科教

上海慈善基金会官方论坛

手机新民网

法院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 > 专题 > 新民网卫星直播车重走解放路 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 > 晚报

 新闻列表页
1
  • 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交响音乐会昨举行 俞正声发贺信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31 12:39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奏起《拂晓之光》吹响“永远号角”    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交响音乐会昨举行俞正声发贺信   【新民网·晚报推荐】本报讯(记者杨建国)昨晚,参加上海解放和渡江战役的革命老人、参与保卫和建设上海不同年龄的市民,在上海音乐厅共聚一堂聆听为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举行的《拂晓之光》交响音乐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为这台音乐会发来了贺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晓渡,上海警备区政委李光金等出席。担任音乐会总策划的上海解放后首任市长、上海军管会主任陈毅之子陈昊苏和担任音乐会总监制的当年上海军管会副主任粟裕将军之子粟寒生以及粟戎生,也出席了音乐会。   音乐会由市双拥办、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市音协、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中国少数民族福利基金会等五家单位共同主办,由张国勇指挥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合唱团以及小荧星合唱团演出。共有9个乐章的《拂晓之光》,以不同的场景和人物视角,呈现出上海解放时的城市心情。从“战斗黎明”描写解放军“月浦浴血,高桥穿插”打响上海战役开始,管弦乐队与合唱团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一位卖花女清晨推窗,眼见解放军夜宿街头,撒下朵朵花瓣,被青年歌唱家徐晓英唱得情深意长;当“高搭彩门”,望着“玉兰花开”,击响“胜利腰鼓”,人们感慨万千,战士们想起了“一根扁担挑着两口大锅”翻越高山、跨越江河的战斗历程;在枪林弹雨中挥洒青春的将帅,卷起满地雄风,终于看到了漫天红霞。这部交响合唱虽然结构宏伟,但作曲家揉入了富有申城特色的城市民谣和民歌元素,用女声独唱、男声独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以及混声合唱交替进行的形式,使得旋律跌宕起伏,抒发的情感多姿多彩、感人至深。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老市府大楼90年"容颜"未改 见证上海变迁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8 11:20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老市府大楼的“变”与“不变”   90岁的江西中路215号大楼“容颜”未改,却见证了上海的变迁——   【新民网•晚报推荐】上午9时,江西中路215号民政大楼里,老电梯载着人们上上下下。90岁的大楼,70岁的电梯,都不曾忘记60年前的今天。1949年5月28日下午2时,陈毅市长走进这里——当时的市府大楼,步入149室,开始了新中国上海第一任市长的工作。   时光飞逝。如今大楼中的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正门登楼处的墙上碑刻,上书陈毅市长在上海解放一周年时所题的一句话:“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上海”。60年来,大楼经历的诸多“变”与“不变”,正是这句话的生动见证。   一个市长办公室   从1917年诞生伊始,江西中路215号一直用作政府办公大楼,陈毅市长办公室149室,大约有100平方米。   今天,这间用于贵宾接待的房间里,一个当年市长办公室的缩微模型告诉人们——当年陈毅市长的大办公桌背向东北,面向西南。“60年来,历任上海市长都使用这张大办公桌。如今,这张大办公桌就在人民大道200号韩正市长的办公室里!”市民政局原副局长李凤卿正在筹办民政博物馆,对这些如数家珍。   除了曾经的市长办公室,大楼里不少地方都保持原貌。“4部老式电梯,除了铁栅栏门改造为不锈钢包裹的铁门,就没什么变化了,连导轨也是70年前的,门机变频器在市场上早已绝迹。”电梯维修人员常开玩笑说,老电梯就这么老骥伏枥。 [[page]]     第一条“低保线”   老大楼不变的是“容颜”,见证的却是城市生活的变迁。1993年,全国第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在这里制定,由此引发了上海从社会救济到社会救助的制度大变革。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始企业改制和物价改革。由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革用工制度,相当数量的人失业或和下岗;“政府管不着、企业靠不上、家庭顾不上”的“三不管”人员陷入困境。显然,只有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活保障制度,才能对所有城市贫民实行生活救助。   1993年1月,由市民政局拟定的中国第一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草案”摆上了市长办公桌。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综合运用市场菜篮法和恩格尔系数法,按照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热量测算确定——当时上海市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20元。16年来,“低保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攀升,至今已达每人每月400元。截至2008年底,本市享受城镇低保34万多人,农村低保11.72万人,累计支出资金14.32亿元。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建立后,与职工最低工资线、失业保险相衔接,构成了上海3条保障线,实现了社会全覆盖。   第一个“年金制度”   有趣的是,近年来,大楼里的行政职能部门纷纷搬出,社会组织一个个搬进,老大楼见证着“小政府大社会”的萌芽和发展。   截止今年4月,本市注册登记社会组织共9086家,社会组织的数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今后,社会组织将承担更多的社会公益服务,有助于政府职能转变。   去年,也是在这幢大楼里,市社团局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年金制度”试行办法。“去年10月,本市27家社会组织在全国率先试行“年金制度”,目前已扩展为5000多家。”市社团局局长方国平说,政府采取税收优惠、税前列支等经济手段,鼓励社会组织为从业人员办理新型补充养老基金,“年金制度”让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养老更有保障,将促使更多人转变就业观念,选择在社会组织就业。本报记者姚丽萍特约通讯员章文峰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俞正声韩正与群众一起看“城市魂·群英谱”主题展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8 11:17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民网•晚报推荐】为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城市魂·群英谱——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主题展”正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开展,免费向市民开放。昨天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来到展馆,与各界群众一起观看了展览。   刘云耕、冯国勤、殷一璀、吴志明、董君舒、王仲伟、沈红光、杨晓渡、江勤宏、杨雄、丁薛祥、徐麟等领导也观看了展览。   展览通过300多幅珍贵照片和档案史料、数十件实物展品,以及动态模型、实景、视频等多种手段,生动展现了60位杰出人物和2个英模群体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据悉,以“城市魂·群英谱”展览内容为主干,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正在组织力量编写一部重点图书,用诗歌、散文、绘画等艺术手法向读者介绍这60位杰出人物和2个英模群体。这部重点图书将于今年8月出版并在上海书展期间与读者见面。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俞正声韩正参加庆祝上海解放60周年晚会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8 11:10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缅怀革命前辈歌颂英模人物   俞正声韩正参加庆祝上海解放60周年文艺晚会   【新民网•晚报推荐】“向祖国汇报——庆祝上海解放60周年文艺晚会”昨晚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举行。上海市领导俞正声、韩正、刘云耕、冯国勤、殷一璀等与各界代表一起,观看了晚会。   60年前的5月27日,上海解放,掀开了新的篇章。60年来,上海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今天的辉煌。多媒体情景表演《申城曙光》拉开了晚会的帷幕。演员们以深情的歌,感人的诗,缅怀为上海解放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前辈,歌颂为上海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英模人物,展示60年上海发展成就,表达对祖国、对上海的挚爱之情。   出席晚会的领导还有董君舒、王仲伟、沈红光、杨晓渡、江勤宏、杨雄、丁薛祥、徐麟等。部分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部分市老同志,驻沪部队、武警上海市总队领导,各委办局、区县负责同志,参加过上海解放战斗的老战士、老地下党员、老纠察队员代表和上海各界人士代表一起观看了文艺演出。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十余张珍贵老照片实录60年前上海解放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7 15:38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民网•晚报推荐】(记者 宋宁华  张龙)那一天,他用镜头拍下心头得激动——著名摄影家舒宗侨拍摄上海解放珍贵影像今天首次见诸媒体。   投降的白旗插在沙袋上(1949.5.25江西中路汉口路)来源:新民晚报 苏州河北尚未解放(1949.5.25北京路四川路) 解放军占领旧警察局(1949.5.25福州路江西中路) 国民党军队丢弃的装甲车(1949.5.25成都路) 工人纠察队维持交通(1949.5.25陕西南路淮海中路) 解放军搜索前进(1949.5.25八仙桥) 学生庆祝上海解放(1949.5.25淮海中路茂名路) 欢迎解放军(1949.5.25九江路江西中路)    从陕西南路拍到外滩   在舒老家,记者再次见到了舒老的两位女儿,也正是她们在整理父亲留下的作品时发现了这组珍贵的照片。看到本报正在刊登“上海解放城市记忆”一组报道,主动致电愿意提供给本报,让众多读者能分享这些珍贵的老照片。   这次发现的照片共有10余张,都是1949年5月25日拍摄的。“我记得那天一大早,父亲就兴奋地把我们叫起来,说要到花园给我们拍照。”舒老的女儿舒似茵、舒似槿回忆,那时候,兄弟姐妹大的不过5岁,小的才1岁多。   “父亲背着相机就出门了。从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出发,一路拍到外滩。”后来,舒老的女儿介绍,这组照片只在1989年舒宗侨个人摄影展中部分展出过,从来没有公开见诸媒体。历经“文革”的非常年代,家里被冲击过多次,他却小心地将底片藏起来,使这些老照片在浩劫过后重见天日。    实录上海解放那一刻   记者小心地翻阅这些老照片,看到在这些照片里记录了当时人民群众用各种方式欢庆解放的情景,有些照片则仍可“闻”到浓重的火药味。   在照片中,有工人纠察队在维持秩序;有学生游行队伍举着旗帜庆祝上海解放;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刚刚张贴的布告;有市民群众激动地爬上国民党留下的坦克车欢呼;还有原国民党政府的门前插上白旗……   最让人忍不住捏把汗的是在四川路北京路附近拍摄的一张照片,那时候苏州河北岸尚未解放,街上空荡荡的,照片里拍到的几个人胆战心惊地躲在水泥杆后面。但从照片的拍摄角度却可以看出,舒老当时就站在马路中央!    墓碑上留下和平心愿   “父亲性格坚强,即使在身体最受摧残的动乱年代也从没落过泪,但当造反派抄家抄走了他的相机,他却落泪了,因为那是他最心爱的宝贝。”舒似茵说,当父亲终于“摘帽”可以重新拍照时,他再次燃起了对摄影的热情!舒老70多岁时还爬上栏杆抓拍新闻,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   晚年的舒宗侨心情舒畅,对于过去九死一生的磨难一笑置之。在94岁高龄的时候,舒老安详地离开人世,安葬在福寿园,那里有不少一起工作过的同仁,包括范长江、曹聚仁等。在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当年他文章中的一句话,“希望这次战争(抗日战争)完了之后,全世界能彼此和谐地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理想——民主政治的环境中,奠定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这是舒老的心愿,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晚报推荐]十余张珍贵老照片实录60年前上海解放
  • [晚报推荐]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红色线路游今天启动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7 15:36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民网•晚报推荐】(记者沈敏岚周铭鲁)感恩先烈伟绩,重温红色记忆,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红色经典线路游今天上午在二大会址启动。据悉,市旅游部门将邀请部分参加解放上海战役的指战员官兵和地下组织工作者伉俪实地参观二大会址,并为他们在二大会址这一党的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地方拍摄了婚纱照、便装照、军装照等。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百名将军颂上海"活动昨在沪举行

    2009-05-27 15:18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民网•晚报推荐】(记者江跃中)为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昨天下午,驻沪三军和武警部队的100多位老将军欢聚一堂,举行“百名将军颂上海”活动。   这次“百名将军颂上海”活动,由中共杨浦区委员会、杨浦区人民政府、百名将军看上海组委会、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上海增爱基金会、上海市现代领导进修学院联合组办。活动策划人和发起者、上海市现代领导进修学院院长徐本利教授告诉记者,这次活动是继此前的“百名将军看上海”“百名将军颂‘八一’”“百名将军颂军旗”“百名将军迎奥运”等百名将军系列活动后,举行的又一次重要活动,都是上海人民不忘历史、崇敬英雄、尊重前辈、继承传统的具体行动,一定能不断转化为建设美好上海的新动力。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主题展吸引市民4余万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7 14:14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民网•晚报推荐】(记者鲁哲)今天,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一楼展厅又迎来大批观众。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联、市作协、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和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联合承办的“城市魂·群英谱”——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主题展自25日在这里开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前昨两天,已有4万多观众参观了展览。留言墙上,贴满了观众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两天采访下来,听到最多的一句是:上海,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   两天来,不少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参观。看到苏步青、谢希德的大幅照片,复旦大学的学生会惊喜地欢呼:“我们的老校长!”站在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的展板前,上海大学的学生同样激动。一名上大学生告诉记者,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像校长一样,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80高龄的孙大惠老人昨天站在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的展板前,眼角湿润了。他曾是陈毅市长的警卫战士。“那时候,我才20岁,我为陈毅市长站岗。”前天,30多位参加过解放上海战役的31军上海兵也相约来到展会。看完展览,他们写下这样一段留言:英雄的人民,光荣的城市,继承和发扬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弘扬了济南第二团的战斗精神,向光荣的上海城敬礼!   一位78岁的市民看了展览后,写下这样一段话:我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工作于上海……我看到上海人才辈出,我看到英雄辈出,我爱新中国,……我爱上海这块土地。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聂凤智和张承宗后辈年后重逢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6 14:43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昨天(5月25日)中午,张承宗的儿子张亚圣和聂凤智后人聂亮热情的握手。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本报夜光杯一篇文章引来一段“佳话”———聂凤智和张承宗后辈年后重逢   【新民网•晚报推荐】“今天见到你真高兴,我们两人代表各自的前辈,在60年后‘重逢’了。”昨天中午,曾经参加解放上海战役的27军军长聂凤智的堂侄聂亮,和当时担任上海地下党市委书记的张承宗的儿子张亚圣,继他们的两位前辈1949年5月25日的解放“接头”后,60年后实现了“第二次握手”。而这段“重逢”的佳话,则是由本报夜光杯副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发的。   今年5月1日,本报夜光杯副刊上刊登了张亚圣撰写的回忆文章《上海人民迎解放》。当天下午,在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当教师的聂亮就看到了这篇文章,心情非常激动。在南京的聂凤智中将的家人,也一直盼望能和张承宗的后辈“见面”(聂张两人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面),同叙上海解放60年来的发展变化等。经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王泠一的穿针引线,两家定在60年后的同一天——昨天相聚。略显遗憾的是聂凤智中将的家人因健康原因,无法亲赴申城,只能由在上海的聂亮代表了。   昨天中午,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副会长张亚圣,与聂亮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紧紧握手,并回顾了张承宗和聂凤智在解放上海战役中的动人经历。   本报记者江跃中张龙摄影报道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晚报推荐]聂凤智和张承宗后辈年后重逢
  • [晚报推荐]60年前 一条23字消息通过电波震撼人心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6 13:38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人民解放军今日凌晨攻入上海市区,大上海解放了”   【新民网•晚报推荐】“中国人民解放军今日凌晨攻入上海市区,大上海解放了。”23个字的新闻,昨天,87岁高龄的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邹凡扬接受记者采访时,脱口而出,背出60年前的5月25日他写的这篇震惊世人的新闻稿。    解放军进城了   1949年,解放战争在中华大地上由北向南节节推进。5月25日清晨,苏州河以南的大片城区已经解放,苏州河以北地区,国民党的守军还在顽抗。24日,中共地下党成员邹凡扬一夜未眠。他说自己一夜都守在窗口,天蒙蒙亮时,看到国民党的败兵向东逃窜,把枪支弹药随手一丢,有的还把军装脱了。10多分钟后,穿着蓝灰色军装的解放军战士紧贴着沿街房屋搜索前进。    到国民党电台去   邹凡扬奉地下党组织的指示,要通过电台在第一时间播报上海解放的消息。看到解放军来了,他就从永嘉路跑到常熟路住所。那里他有一部汽车,几个地下党成员约好在那里集合。一个同志开着车,把邹凡扬送到位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7号的国民党电台——上海唯一一家官办电台,功率大、覆盖面广。   在车上,邹凡扬写下了这篇23个字的稿子。进入电台后,找到和地下党有联系的电台代理台长,要他中止播音,改播他写的上海解放的新闻和《解放军入城布告》。国民党电台播音员施燕声被临时指派来播报新闻。随后由中共上海地下党派来的3位青年钱乃立、陈奇和徐炜也赶到了电台。因为当时没有录音设备,几个人就轮流着一遍遍播出上海解放的消息。    消息传遍每个角落   从电台听到上海解放的消息,在家中躲避战火的老百姓陆续走上大街,和解放军汇合,迎接上海的解放。上海解放的消息传遍了广播电台的电波所能覆盖的区域,在上海的外国通讯社迅速地把这一新闻转发到世界各地。   两天后,5月27日的晚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响起。不久,由新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作词的《新四军军歌》的旋律被确定为电台的前奏曲,直到今天。上海广播60年迅速壮大   在解放上海的隆隆炮声中开始传送,60年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广播媒体。2002年7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所属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整合,形成了“广播新闻、广播文艺两个中心,第一财经、五星体育等专业频率并驾齐驱”的新布局,平均日总播出时间达到227小时。   本报记者鲁哲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新民晚报老报人回忆60年前的今天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5 15:33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报老报人回忆60年前的今天“春燕报春第一声”——   “我们一定要把这一天记录下来”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的《新民报·晚刊》一版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的《新民报·晚刊》二版   【新民网•晚报推荐】“东方第一大都市的上海,今晨二时正式解放!”1949年5月25日,第一份刊登上海解放消息的报纸从圆明园路50号走向千家万户。它如同一只报春的燕子,在枪林弹雨中率先将人民胜利的消息传递给百万市民。它,便是60年前的新民晚报——新民报·晚刊。   最早报道上海解放   翻开1949年5月25日的新民报·晚刊,总共两版,一版头条大标题十分醒目——解放军布告安民,引题“约法八章必须遵守”,副题“沪市府警局均已接管”。   主要内容如下——   本报讯人民解放军,今晨已分别派人接管上海市政府、市警察局等机构,并劝各机构工作人员,继续工作,听候命令。   本报讯人民解放军今晨解放上海后,今午由毛主席、朱总司令会衔张贴布告,内容如下:1、保护全体人民生命财产。2、保护民族工商农牧业。3、没收官僚资本。4、保护公私学校,医院及文化机关。5、除战犯外,不逮捕停止抵抗之公务员。6、游兵散勇,应向人民解放军报到。7、现行减租减息,后行没收土地。8、保护外侨之生命财产安全。   一版下面是消息《解放军通过中区,向虹口区推进中》。左上角还有一篇署名文章《解放军在大城市》。   第二版头条是特写《解放后的街头》,另有《人民冒弹雨争看解放军》《市政府档案无恙,正式接管有待》《职工的吼声》等多篇相关报道。   这些报道均是记者当天上午和中午抢发的新闻,时效性极强,既有重大新闻,又有街头见闻。新民报晚刊的独家报道,被誉为“春燕报春第一声”,因为它是当天唯一一份报道上海解放消息的报纸。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两天后的5月27日创刊。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page]]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冒着子弹抢回新闻   5月24日,上海仍在国民党统治下。仅隔一天,新民报·晚刊的“光明版面”是怎么诞生的呢?记者日前访问了本报原副总编辑张林岚和老记者张之江。   张林岚先生早在1945年就进入重庆新民报,1947年来到上海的新民报,笔名“一张”,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任副总编辑。   60年前的往事,在张先生脑海中依然清晰。他说,上海就要迎来曙光,早就盼着这一天到来的记者、编辑们热血沸腾:“我们不能上前线,但也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报纸一天都不能停!”为了这一天,大家早早开始准备,《解放军在大城市》一文就是从北平的报纸上选载的。   5月24日晚,枪声不断,张林岚一夜未眠,次日凌晨听到新华社的广播,知道上海解放了。编辑部要求,能到报社的记者都来,把街头见闻写下来。当时的采访部副主任唐海安排记者分头采访。25日上午,报社全部十一二位记者都到了,大家兴奋地交流着路上看到的解放军入城情景并分头写稿。“报社同仁都有一个想法:上海解放,是最大的新闻。我们一定要把这一天记录下来!”张林岚说。   现年91岁高龄的张之江先生,是当年上海的名记者。他回忆起60年前的那次采访,心情十分激动。25日,上海的老百姓一早就看到进城的解放军战士都睡在马路上,他们很是心疼,忙着送吃的、递毛巾,可战士们只是憨厚地笑,都不肯接受。部队一位指导员解释: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有严格的纪律……市民们赞叹: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好的军队!   这些动人场面和对话,张之江都一一记录了下来。他回忆道:“我一路采访,走到南京路四川路口,听到苏州河北面还在打枪,子弹打到这边惠罗公司门前柱子上,我就靠着柱子躲一下,见不打枪了又往前跑,一步步移到圆明园路报馆。不一会儿,在外采访的记者周光楣、李仲源也回来了。”   周光楣就是采写一版头条《解放军布告安民》的女记者,当年是有名的时政记者,已于两年多前离世。据老同志回忆,那天,周光楣一早赶到市政府采访,目睹了代理市长赵祖康将大印交给解放军代表的历史性场景。她设法在第一时间拿到了解放军即将发出的布告。要回报社必须经过四川路北京路口,一路上,她和张之江一样,边跑边躲子弹。更惊险的是,她还亲眼看到前面一个行人中弹倒下,冒着生命危险抢回了重要新闻!   当天报纸争抢一空   张林岚当时任二版编辑,他将记者们的见闻综合为一篇1000字的特写《解放后的街头》,文中这样描写道:“大世界的十字路口,汇集了千万的人群……安详而又激动地迎接解放的日子。有的人与战士们攀谈,有的在讨论战士们手中的美式武器……爱多亚路四川路口德士古公司门口有工人贴的标语‘毛主席万岁’‘解放军万岁’‘解放大上海万岁’……”   然而,这些稿件的刊发并不顺利。1947年,新民报和文汇报、联合报曾一同被国民党当局关闭。经多方争取,两个月后,当局终于同意新民报恢复出版,但派了两个特务到报社当记者,还安插了一个人来当总编辑。   张之江说:“我把写好的稿件交给当时的总编辑,他居然把稿件中‘上海市民盼上海解放,兴高采烈迎接解放军’这部分删去。排字房工人胡林根是中共地下党员,他拿着稿件跑到总编辑面前质问:今天是什么日子,张之江写了南京路上的事实,你怎么可以这样删改稿子?在排字工人的支持下,我稿子的主要内容保留下来了。”   当天下午,一份份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民报·晚刊从印刷机上吐出。为了第一时间让市民知道上海解放的消息,所有的编辑、记者都来到街上卖报。尽管因物价飞涨,一份报纸要卖到90万金圆券,但那天的报纸,很快被争抢一空。   记者仔细阅读了那一天的报纸,《解放后的街头》这篇特写是这样结尾的:“五月二十五日,是大上海的一个伟大的节日。”   “能够在这样的时刻,把这一页历史写下来,不是很有意义吗?”88岁的张林岚老先生眼睛里现出了光彩。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晚报推荐]新民晚报老报人回忆60年前的今天
  • [晚报推荐]新四军老战士介绍"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4 14:18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陈毅强调“不入民宅”,毛主席批示“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新民网•晚报推荐】昨天中午,收藏家王毅来到本报,送来了他收藏的一件珍贵文物:1949年解放上海战役打响前,陈毅司令员、粟裕副司令员兼第二政委颁布的我军“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命令原件,上面有“保持革命军人艰苦朴素的传统作风”“不住民房店铺,不准打扰戏院及一切娱乐场所”等条款,标明“每人一份”。背面还有用钢笔写的“林班长宋班长甫班副”的字样。   昨晚,今年89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曾参加当年接管上海工作的范征夫,向记者介绍了公约守则的由来和成功接管上海的过程。   陈毅布置任务   “1949年2月第三野战军南下到达徐州贾汪时,陈毅司令员就找时任司令部城市政策组组长的曹漫之谈话,交代他一项重要任务——起草第三野战军《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   范征夫记得,陈老总说:自古以来,军队进入城内,住进民房,干好事的不多。我们很快就要进入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那里老百姓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对我军很不了解,我们进城以后一定要严守纪律,给他们一个好的“见面礼”。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入城纪律搞不好,以后影响很难挽回。   曹漫之接受任务后刚要出门,陈老总又把他喊回来:“你去找些历史书查一查,看上面有没有军队进城‘不入民宅’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曹漫之每到一处就去地方图书馆查看“二十四史”等古书。谁知查来查去没有“不入民宅”这句话。陈老总笑着说:“你真是个书呆子,书上没有的,我们就不能写吗?反正军队进城后,在没有找到营房之前一律睡马路,这一条一定要写上,否则,那么多人一下子涌进老百姓家里肯定要出问题,弄不好会天下大乱。”   范征夫说,文件在上报总前委得到邓小平、刘伯承同意后,上报党中央。很快就收到了毛主席的电报批示,主要是“很好,很好,很好,很好”8个大字。   1949年4月1日,第三野战军颁布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   “三野九、十兵团各部进入上海市区时,夜晚都露宿街头不入民宅,不吃市民送的食品饮水等,赢得了上海人民的热烈拥护。”范征夫说,这个“见面礼”的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接管创造奇迹   5月27日上海解放后,我军接管人员开始正式接管这座特大城市。“在接管过程中,我们仍然严格遵守入城纪律,使接管工作始终进展顺利。”范征夫回忆说,接管部门出动多辆宣传车,在马路上一遍又一遍播放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及军管会、市政府发布的公告,讲明我党我军的政策纪律,深得人心。   “5月28日,我们先举行接管国民党市政府仪式,29日接管了市政府各局及各大单位,30日接管20个市区国民党政权、警察、党务等机构,6月l日~2日,接管了上海市郊区20个区的国民党一切机构。”范征夫说,在接管国民党常熟区公所时,100多名国民党区公所公务人员,整整齐齐列队欢迎。他们说,解放军不用重炮攻打市区,爱护人民,使财产建筑物免受炮火损伤;解放军进入市区,不住民房睡马路,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使人非常感动;解放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你们几位接管人员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态度和蔼,以礼待人,所以我们愿意配合你们接收,心服口服地接受你们的领导。   当时中外舆论认为,我党我军接收上海如此顺利,是个“奇迹”。本报记者江跃中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上海解放60周年:记“交接市长”赵祖康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3 15:25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把上海完整地交给新中国———“交接市长”赵祖康一生无悔   【新民网•独家报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1949年5月这个伟大的转折点上,他以极大的勇气,承担起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把上海完整地交给新中国。”   现任市政府参事赵国通的父亲赵祖康,曾担任旧中国最后一任国民政府的上海市长。解放后,他又担任过新中国上海市的五届副市长,这在中国现代史上绝无仅有。昨天,赵国通向记者娓娓讲述了父亲作为“交接市长”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一个意外的电话   1949年5月24日,国民党军队已往苏州河以北撤退,解放军兵临城下,上海解放指日可待。   “凌晨1时,长乐路516弄庆祥里7号突然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携两个女儿借住在大学校友家中的父亲,接到了一个令他非常意外的电话,是国民党政府上海市长陈良让当时的社会局长陈宝泰打来的,让他马上过去。”   赵国通告诉记者,父亲去了才知道,陈良想让他代理市长,“父亲想推辞,但最后还是答应了,让他作出这个决定的最关键因素,是他想尽力让上海的市政设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少受破坏。”   赵祖康第一个以“代理市长”身份打出的办公电话,是给代理警察局长陆大公的。“我是代理市长赵祖康,把武器弹药都锁起来,维护好社会秩序。”   一片欢乐的海洋   5月24日深夜,解放军发起进攻,从徐家汇攻入市中心,赵祖康立即命令在市政府和警察局大楼升白旗,向人民解放军投降,同时让警察尽快释放被关押的进步学生,不得与解放军发生冲突,强调警察只有维持社会治安的职责。   “这其间,父亲不但忙于抢修道路、恢复公交、拜见中共接收代表、厂店银行复业等各种工作,还与解放军军事联络员会晤,参与劝说苏州河北岸国民党军残部放下武器。”   赵国通告诉记者,经过父亲3个多小时紧张反复的劝说,在四川路邮电大厦内的200多名国民党官兵缴械投降。接着,父亲又协助解放军与各方面联系,相继说服河滨大楼、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内的国民党残余部队放下武器。   27日,解放军浩浩荡荡进入苏州河北面,宣告上海解放的军事行动完全结束。赵国通至今还记得父亲曾这样形容当天的申城:“全市人民一片欢腾,整个上海成了兴奋欢乐的海洋。”   一次郑重的谈话   1949年5月28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时,赵祖康和陈毅在汉口路原国民政府大楼那间80来平方米的旧市长办公室举行了国共上海市政府移交仪式。赵国通曾查阅过档案,记下了陈毅和父亲的对话:   “你是国民党上海市代理市长赵祖康?”   “是。”   “共产党上海市军管会的命令你执行得怎么样?”   “条条照办了。”   “资产、档案呢?”   “完全无损,请一一查点。”   严肃地问过上面的话后,陈毅站起来,向赵祖康伸出了自己的手。   父亲曾告诉赵国通,移交仪式和陈毅市长讲话结束后,陈毅与父亲作了一次单独谈话,诚恳地邀请他发挥专业特长,在新上海人民政府中担任工务局局长一职。为打消赵祖康的顾虑,陈毅对他说:“赵先生,我们是一定能很好合作的。”   “父亲告诉我,这句话在他一生中的许多重要时刻都起过作用,帮他作出了选择。历史证明,这样的选择对了。” [[page]]   一幅宏伟的蓝图   赵祖康历任上海市工务局局长、市建委副主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副主任等职,为上海的市政建设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作为市政建设专家,同时又是上海市领导,赵祖康不仅提出了城市发展的许多重要指导思想,还直接参与新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研究制定。“现在的中山环路、人民大道、曹杨新村、西郊公园、人民公园等,都有父亲参与设计。”   赵国通告诉记者,早在1946年,父亲就完成了《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草案》和《上海市土地使用及公路系统计划总图草案》,提出在黄浦江建设越江交通工程,沟通浦东和浦西。但在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统治下,这个设想一直没能实现,几十年后才付诸实施。   上世纪80年代,赵祖康提出,必须从上海作为国际重要港口城市、工商基地和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战略角度来领会城市总体规划的意义。他还提出,上海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必须“照顾到整个长江三角洲,使之协调配合”。   “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上海的总体规划,父亲的设想,也随着上海的发展一步步成为了现实。”   一腔殷切的期盼   岁月荏苒,60年上海飞速发展,当年的孩童也已年近古稀。但赵国通从来未忘记父亲的教诲。   “1990年我50岁生日,父亲在华东医院给我写了八个字:通达事理,国家栋梁。”赵国通告诉记者,这是他名字的由来,也是父亲最殷切的期盼。多年来,赵国通一直在努力。   2001年,赵国通担任上海市政府参事,至今已有9年。此外,他还担任过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他自封了两个绰号,一是“赵通风”,二是“赵两轮”,都来自他的提案。“赵通风”说的通风环保、改进农民工工作环境,“赵两轮”说的是节约能源、提倡保护骑自行车上路权。   父亲曾说过,当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把社会各界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这才迎来了上海的解放,这不仅是军事上的伟大胜利,更是政治上的伟大胜利。对于这一点,赵国通感触尤深。   “我是一个说话很直的人,有时甚至很尖锐,但这么多年来,党一直对我很宽容,很理解,在市政府参事中,90%是非中共人士,大家都敢议敢言,我认为,这是统一战线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荣辱与共,肝胆相照,一如既往。”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主题展下周起免费开放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2 14:02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群英谱写城市魂   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主题展下周起免费开放   【新民网·晚报推荐】(记者鲁哲)为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城市魂·群英谱——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主题展”将于5月25日至6月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向公众免费开放。   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入选名单通过网上公示和专家评选产生。在初选名单基础上,主办方在东方网进行了为期10天的网上公示评选,共有248万网民参与了网上评选投票,并同时多方征询本市各方面专家学者意见,最终产生由60名个人和2个集体组成的展现上海解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战线、不同风采的“群英谱”。   “城市魂·群英谱——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主题展”分为“爱国奉献,服务人民”、“爱岗奉献,追求卓越”、“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城市丰碑,风范长存”等四个部分。整个展览面积约1300平方米,通过300多幅珍贵照片和档案史料、数十件实物展品,以及动态模型、实景、视频等多种手段,生动展现了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展览时间:5月25日(周一)至6月3日(周三),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展览地址: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一楼展厅(延安中路1000号)   预约电话:22162216-66122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永安地下党总支书记宗鳌春回忆60年前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2 13:33
      天亮时永安楼顶挂上第一面红旗   ——当年永安公司地下党总支书记宗鳌春回忆60年前的一幕   1949年5月,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飞渡天堑、节节胜利,上海马上便要迎来黎明的曙光。热切盼望解放的上海地下党员在黎明前的一刻——5月25日凌晨,勇敢地在永安公司楼顶挂起了第一面红旗。   昨天,经历过当年这一历史事件的宗鳌春向记者讲述60年前这惊心动魄的一刻。   迎接解放   宗老今年84岁,依然精神矍铄,说话思维清晰,只是因为年迈,手有些发抖,写字不太利索了。   1949年,宗鳌春24岁,担任永安公司地下党的党总支书记。   5月24日晚,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入上海市。“党支部的几名党员一商量,该用什么来迎接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呢?有人提议,在公司的最高点挂面红旗吧,那是胜利的标志啊!”宗老回忆。   第二天凌晨,大家都怀着急切的心情,不时地向窗外张望。突然,有人惊喜地叫了起来:“解放军来了!”大伙一拥而上,挤到窗口。地下党领导迅速与解放军接上了关系。一股难以遏制的喜悦心情,使大家欢呼起来。   几个青年党员说:快升红旗!大伙一致称好。有人从一面大彩旗上裁出一面1米多长的红旗。“上绮云阁去,那是永安的最高点!”   红旗飘扬   记者来到如今永安百货的顶楼,只见一个欧罗巴风格的塔楼上,竖立着旗杆,便是当年的挂红旗处了。   “挂红旗时还有一段小插曲。”宗老先生说,当时有4名青年党员去挂旗,他们是雷于斌、黄明德、乐俊炎、唐仁。4人爬上塔楼,准备把旗挂到旗杆的钩子上,但爬上去后却发现钩子掉了,上面窄小的空间根本站不住人。这时,苏州河北岸的国民党部队还在顽固挣扎,战斗激烈地进行着,枪声哒哒,子弹横飞。苏州河对面残敌在高楼里随时可能打冷枪。   但年轻的党员们没有被吓倒。有人想出办法,找根消防皮带来!乐俊炎趁着机枪声刚停,用皮带将自己和旗杆绑在一起,腾出两手,使劲将绳子系在旗杆顶端,南京路上飘扬起了第一面鲜艳的红旗!   行业龙头   “不仅是迎接解放,之后的永安几经改革,也依然走在时代的前沿。”如今的永安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雨林介绍,90余年来,永安百货始终是上海乃至全国百货行业的龙头和坐标。   ■1956年,成为全国百货业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1966年,改名为国营东方红百货商店,正式挂上了国营的牌子。   ■1969年,更名为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   ■1988年,商店在完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停业装修后,改名为上海华联商厦重新开业,“穿在华联”,闻名全国。   ■1992年,商厦正式获批成为股份制公司,成为全国百货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5年,商厦全面恢复永安大楼古典式建筑的历史原貌,并翻牌为永安百货。   现在,永安百货属于全国最大的商业集团——百联集团,共有职工近600人,去年营业额近6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0倍。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上海商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永安百货这一“百年经典”,正书写着更加崭新的篇章!(本报记者宋宁华) [全文]
  • [晚报推荐]访“解放上海纪念”老照片主人公胡宝云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1 13:46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同的照片,一张已经斑驳,一张仍旧崭新。新民网萧君玮摄   拍照是为了留住上海战役胜利那一刻   ――访“解放上海纪念”老照片主人公之一、“战斗模范”胡宝云   【新民网·晚报推荐】“1949年解放上海纪念”照片上的主人公之一胡宝云,在时隔60年后,又见到了保存在战友李伟新那里的一张完全相同的照片。“当初拍这张纪念照片,就是为了留住解放上海战役胜利的那一刻。你们把它登在报纸上,寻找解放上海的战士,让我感动啊!”   昨天下午,记者在位于上海警备区第五干休所小区里的胡宝云家探访时,老人兴奋地取出他珍藏的照片。“啊,一模一样,确实是同一张照片。”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毅边看边点头。他手里那张登在本报上的照片,和胡宝云手里的照片,1949年同时“诞生”,之后各奔东西,60年后的今天又“相聚”。这令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战斗模范”感慨万千!   连续十多天打胜仗   1947年2月入伍的胡宝云是河北人,今年已经80岁了。说起打仗的事,胡宝云对上海战役印象最深。   “当年打上海难度大,意义也大,所以我们早就摩拳擦掌,要在战斗中一展身手。”当时担任二排排长的胡宝云回忆说,他所在的部队原33军98师294团,是在1949年5月14日左右进入打上海的外围阵地的,从杨行层层突破,一直打到吴淞口区域,仗打得很激烈,却是打一仗胜一仗,连续打了十多天,最终胜利完成了解放上海的战斗任务。   “我难过的,是排里的一位叫张玉文的战士,眼看上海要解放了,他却牺牲在了杨行的战场上。他是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头部献身的,20岁还不到。”胡宝云告诉记者,上海战役我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共牺牲了8000多名官兵。   拍张照片“留住胜利”   在“战上海”的十多天里,为了打好仗,胡宝云他们睡不了睡不好,吃不香吃不饱,生活特别艰苦。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   “我们都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想到自己曾为她的解放付出过许多,就感到满足、开心。胜利来之不易,我打算用拍照片的形式作个纪念,留住生命中的这个重要胜利时刻”。   胡宝云指着手中的照片说,当时部队驻扎在老城厢小南门救火会附近,排里的战士李伟新对他的提议表示赞同。于是,两人利用一个星期天,去旁边的一家小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纪念照片,两人各印了一张。   “李伟新比我小2岁,读过书,有文化,经常教我认字,补习文化,我也向他传授打仗的经验等,我们是一对好战友。但没几天,连领导就让我通知小李,上级要调他去其他部队工作。走的那天,我送他到驻地门口,挥挥手,就告别了,但因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个部队,所以这一别就是60年啊!其间我再也没有看到过他,也没有得到过有关他的任何消息,真是非常想念他……他今年也有78岁了。”   “战斗模范”继续奉献   1950年,胡宝云由于在上海战役、蚌埠阻击战、淮海战役和秋季大练兵等战斗、练兵中表现勇敢顽强,善打硬仗,被上级授予“战斗模范”的称号,他还先后荣立过一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等。   部队后来留在了上海,胡宝云继续为保卫和建设这座城市作奉献。1955年,他被授予上尉军衔,后来又晋升大尉军衔。   在上海公安边防部队任职的16年里,胡宝云忠于职守,深受好评。1979年,组织上派他去筹建上海警备区第二干休所,他先后任所长、政委等职,干到1984年离休。   “昨天下午5时不到,13岁的小孙女打来电话说,爷爷的照片登在今天的新民晚报上了,我一开始不相信,看到后我一下激动起来,血压升高到170,昨天晚上觉也睡不着。社会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同志啊,我感谢王毅同志收藏照片,也希望能够尽快找到李伟新战友,把这张珍贵的照片送还给他。”   本报记者江跃中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晚报推荐]访“解放上海纪念”老照片主人公胡宝云
  • [晚报推荐]解放军官兵讲述当年露宿南京路的故事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0 14:10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解放军进入南京路来源:新民晚报   【新民网·晚报推荐】(记者江跃中)昨天本报一版头条刊登了一帧珍贵的老照片和《寻找两位上海的战士》的报道,勾起了许多亲历解放上海的老战士和上了年纪的市民的回忆。   不少老读者提到,解放军进入上海后,军纪严明,特别是不住民房,露宿南京路,令他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昨天,当年曾在南京路上露宿的解放军老战士冯炳兴,向记者详细披露了亲身经历的这一幕。    睡马路吃干粮喝消防龙头水   家住山阴路的冯炳兴今年已经85岁,但对60年前发生的事,老人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话题是从那张著名的“露宿街头”老照片说起的。“照片上的官兵,就是我们20军的人。”冯炳兴说,1949年5月24日,他作为20军60师178团一营机炮连的文化教员,随部队从龙华进入上海市区站。   “我们进城前,陈毅司令员让司令部机关起草、制定了部队《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规定进城后一律‘不住民房店铺’。5月24日晚上,天下着蒙蒙细雨,大家按规定在南京路四大公司(大新、新新、先施、永安)的马路两旁‘安营扎寨’,我们连就在大新公司(现市百一店)门口的街沿打地铺睡觉。”   冯炳兴告诉记者,当时上海正在下小雨,战士们在地上铺条麻袋,和衣而卧,背包不能摊在地上,怀里还要抱着枪。附近的群众见他们露宿街头,非常感动,送来了面包、饮水等,但他们都婉言谢绝了。因为没办法做饭,大家拿出自备的干粮炒面当晚餐,打开路边的消防龙头弄点水喝。   5月的深夜,天气还比较寒冷。半夜时分,冯炳兴起来查哨,看到官兵们由于连日奔战劳累,睡得都很香很熟。   “第二天早晨,老百姓又给我们送来了热开水、早点心等,但大家还是谢绝了。部队后勤部门在郊区做好早饭,送了过来。”冯炳兴说,进城解放军不仅露宿南京路,还在成都路、中山公园一带等多处马路街头露宿。   “我们一辈子也没见过这样好的军队!”   “解放军困在马路上!”消息不胫而走,深深震动了大上海,赢得了600万市民的热烈拥护。荣毅仁就是看到了解放军不住民房睡马路这动人一幕,才下决心要他的工厂赶快复工。目睹此情此景的一位医院教授感慨道:“国民党回不来了。”广大市民称赞解放军是“仁义之师”。各界群众还涌上街头,载歌载舞热情欢迎解放军。   当年在成都路附近一家酱油店当会计兼营业员的张榴姑娘,一早起床做饭,打开门窗,看到睡在路边的解放军,惊讶万分,平添了对解放军的一份好感和敬意。“我们一辈子也没见过这样好的军队!”昨天,已是80高龄的张榴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后来嫁给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其中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为步行街感到自豪   “南京路露宿,一晃眼过去60年了。”冯炳兴解放后一直在部队工作,曾任海军东海舰队宣传部副部长,20多年前离休。从十里洋场到中华第一街,从车水马龙的第一条“马路”,到如今流光溢彩的步行街,冯炳兴老人目睹了南京路60年来的变迁。“现在,黄浦区和上海人民把南京路建设得这么漂亮,变成了上海又一处城市新景观。这里天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既高兴,又自豪。”   冯炳兴说,每当看到很多年轻人兴冲冲地在南京路上各家商店,欣赏、采购自己喜爱的商品或结婚用品等时,他从心底里羡慕他们,并默默地祝福他们幸福,也希望他们不要遗忘那些在革命征途中倒下的先辈,特别是为上海解放英勇牺牲的8000多位烈士……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晚报推荐]解放军官兵讲述当年露宿南京路的故事
  • [晚报推荐]昨日老照片上的其中一位战士找到了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20 13:38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民网·晚报推荐】(记者江跃中)“照片上左面那位个子稍高的战士,是我爸爸,他叫胡宝云!”本报昨天一版刊登《寻找两位解放上海的战士》的报道后,当天下午和晚上就有不少读者打来电话,提供相关线索。其中昨晚来电的胡女士的说法最为肯定。今天上午,经胡宝云所在的上海警备区第5干休所确认,胡宝云就是照片左边高个的战士,他当时的身份是原33军98师的排长,旁边的是排里的战士李伟新。   据胡女士介绍,昨天下午5时不到,胡宝云的13岁的孙女就打来电话说:“爷爷,你的照片登在今天的新民晚报上了!”胡宝云马上取来家里订的晚报,一看果然是。80岁的胡老先生非常激动,他怎么也没有想到,60年拍的一张普通照片今天会登在报纸上,而且,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在关心他们这些老战士。他当即找出了他自己珍藏,并经常给家人看的另一张一模一样的照片。由于太过激动,胡老的血压一下子上升到了160多。   胡老回忆说,他和李伟新关系非常好,当年从渡江战役一直并肩打到上海。上海解放后,两人来到当时小南门救火会旁的一家小照相馆,拍了这张留念照。“后来李伟新调去了别的部队,我们俩一别也有60年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打听李伟新的音讯,却没有结果。我也很想念他,希望能够早日找到他,共叙战友深情。”胡宝云的话里透着些许希望。征得胡宝云家人的同意,今天下午,记者还将赴他家采访。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 [晚报推荐]寻找两位解放上海的战士

    来源:新民晚报2009-05-19 13:30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寻找两位解放上海的战士 收藏爱好者王毅,昨天拿着珍贵老照片来到本报—— 来源:新民晚报   【新民网·晚报推荐】(记者江跃中)“60年前,两位参加解放上海战役的年轻战士拍了张‘解放上海纪念’的珍贵照片,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张老照片12年前会出现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正值上海解放60周年之际,我很想找到照片上的这两位战士,把我现在收藏的照片还给他们,并以申城市民的身份,感谢子弟兵当年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昨天下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毅赶到本报,希望通过本报,找到照片上的两位主人公,了却他十多年来的心愿。   王毅告诉记者,他是一个收藏爱好者。1997年,他去北京出差,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一个摊位,花几十元钱买下了一堆私人书信、明信片和旧书刊等。   “回上海整理时,我突然发现里面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两位解放军战士的合影,照片下还印有一行字:‘1949年解放上海纪念’。我估计是两位战士当年参加解放上海战役后拍的纪念照!”让人不解的是,这张珍贵的照片,怎么会在40多年后“流落”到旧货市场的地摊上?   记者细看照片,上面这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大概十八九岁的样子。他们精神抖擞,军容整齐,扎武装带,打着绑腿,帽子上的红五星清晰可见。这张照片显然是在照相馆拍的,不知有没有上海老字号照相馆能够提供线索。   “解放上海的战士,你们在哪里?”十多年来,王毅一直在寻找这两位战士,或者照片的所有人,但始终没有结果。看到5月7日本报一版刊登原20军600多名老战士在沪纪念上海解放的报道后,王毅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找到本报记者:“或许两位战士就在这600多名老战士中,或许他们看到照片,能够提供两位战士的线索……”   王毅说,他父亲是当过兵的离休老干部,如能找到那两位战士,很想安排3位革命老人“欢聚”,共同回顾烽火岁月,展望美好明天。 本稿为《新民晚报》专供新民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晚报推荐]寻找两位解放上海的战士
1

2010新民晚报"夏令热线"    

7月17日,由本报与市建交委联合主办的第18届“夏令热线”正式开通。 [详细]

政府资讯

市政府
我想看
数据加载中...